报告称中国新闻发言人兼职状态制约信息公开
中新网北京6月28日电(记者 阚枫) 28日发布的《国际传播蓝皮书》指出,中国新闻发言人当前的“兼职状态”甚至已经成为制约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的最大掣肘,需探索建立新闻发言人资格认证制度,逐步推进政府新闻发言人的专职化。
这份名为《中国国际传播发展报告(2014)》的蓝皮书,由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和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报告以“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主题,其中专章探讨了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十年来的成绩和问题。
在中国,新闻发布真正作为一项制度进行建设,始于2003年。当年,在肆虐的“非典”疫情倒逼中,中国加速推进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十年过去,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历史事件中取得过发展成果,也在“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等事件中引发过非议和责难。
在充分肯定过去10年间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取得成绩的同时,这份报告特别讨论了当前这一制度存在的不足。
报告指出,一些政府部门和主要领导干部对新闻发布工作重视不够的问题仍然存在,新闻发言人制度是迫于行政命令的压力而建立的,没有将信息公开看作系统化的、需要整个部门通力合作与相互配合的工作,而只着眼于如何应付记者、回答问题上。
此外,“新闻发布工作机制不健全,机构虚设、人员匮乏,新闻发言人变动过快、随意性较大,新闻发布工作整体没有规划、具体发布活动缺少专业策划,平时发布活动若有若无、应急时匆促上阵临时抱佛脚。”
报告称,目前,中国各级政府的新闻发言人队伍几乎是兼职的,新闻发言人往往由办公厅、宣传司局、政策法规部门的领导,或者部门副职兼任,新闻发布只是其工作职责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发布工作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部分新闻发言人对兼职任务感到‘可做可不做,能不做就不做’,一些层级较低的政府组织甚至还存在临时指派的‘客串’新闻发言人。”
报告指出,一方面,兼职状态造成新闻发言人队伍的稳定性差,一些有能力、表现出色的领导干部往往被提拔到更高的职位而离开了新闻发言人的岗位;另一方面,一些新闻发言人由于级别不高,无法阅读重要文件,也不了解决策意图、决策过程,很难承担新闻发言人及时、准确发布信息的职责。
“兼职状态是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在起步阶段必然要经历的过渡形式,这种形式与新闻发布工作越来越高的专业化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甚至已经成为制约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的最大掣肘。”报告呼吁,要通过组织化的定编定岗,实现新闻发言人的专职化、专业化。
报告建议,专职新闻发言人的选拔任用不仅要经过一般的干部提拔审核流程,更要进行专业能力的考核测试,并且通过正式组织程序进行任免。随着新闻发言人专职化、专业化的推进,建立新闻发言人的“职业规范”也成为题中应有之义,从职能的要求、权利的保障等方面,明确新闻发言人的职责权利,将为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提供根本的制度保障。(完)
(原标题:报告吁中国新闻发言人专职专业化 摆脱“兼职”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