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医疗队:与死神赛跑,为生命接力
13.08.2014 19:04
本文来源: 卫生厅
新华网云南鲁甸8月12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吉哲鹏)鲁甸6.5级地震发生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当天即组派抗震救灾医疗队,随云南省卫生厅工作组赶赴巧家地震灾区。
应急医疗救治四大升级
“8.03”鲁甸地震发生后,按照云南省卫生厅统一部署,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立即启动抗震救灾应急预案,迅速组建抗震救灾医疗队奔赴灾区。第一批共派出神经外科、胸科、骨科等22名队员,当晚从医院紧急赶赴灾区。
“在以往的经验基础上,我们配备了野战手术车、越野车等5辆车辆,以及发电机、床旁x光机和手术必备物资10余箱。此外,我们制定了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鲁甸地震伤员救治工作预案,预留30张重症病床,做好伤员转运救治准备。”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院长王天朝说。
在家属自愿和专家评估可行的基础上,巧家医疗救援队将部分重伤员转送昆明、东川等地接受治疗,并且合理调配医疗资源,随时对从一线转送出来的伤员进行救治。8月4日21时50分,首批“8.03鲁甸地震”重症伤员送达昆明并迅速转入云南第一人民医院ICU病房。
王天朝告诉记者,在汲取以往经验基础上,云南省此次应急救援体现了四大进步:一是到达灾区的先遣医疗队专家组成和配合越来越高效;二是对伤员的救治机制愈加完善;三是医疗设备进一步升级,医疗队携带先进的野战手术车、移动x光机,能在手术车上独立完成手术;四是通过前方医疗搜救队伍和后方诊治医院无缝对接,开通绿色通道,重伤员救治和转诊更加有效。
创造条件,高难度手术在灾区实施
8月5日14时,一名8岁女童被送入巧家县仁安医院。CT检查显示其右额骨凹陷粉碎骨折、右额硬膜外血肿。此时,距女童受伤已有17小时,急需实施开颅手术。但当地医院缺乏相应手术器材,为了避免颅内出血增加,降低感染癫痫的几率,医疗队紧急从昆明调派专用手术器材。
经过1个多小时的手术,医护人员顺利完成了右额骨开放性凹陷粉碎骨折整复、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术后,患儿清醒,病情平稳。据医疗队从巧家报来的消息,小女孩现在已经正常进食,并可以进行下床康复性活动。
截至8月10日18时,该医院先后派出四批共33名医疗队队员,收治受灾严重的包谷垴乡、老店镇、新店乡等地共173名伤员,开展颅脑、骨科、胸科、腹部等手术22台次,以及清创缝合、骨折复位、石膏固定、特殊治疗等治疗70余(例)次。
王天朝介绍,在巧家县医院和巧家仁安医院,医疗队先后实施颅骨凹陷粉碎骨折整复、硬膜外血肿清除术、腰椎骨折复位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等当地医院从未开展过的手术。在当地医院条件十分简陋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完成了难度较大的开颅手术。
三个月宝宝牵动爱心无限
地震发生时,巧家县包谷垴乡新坪村村民刘太强的妻子和三个月的儿子被埋在废墟中。刘太强拼命用手不断地刨,当发现妻子和儿子时,妻子已经没有呼吸,但她的左胳膊仍然抱着儿子,右手肘撑着地,用上半身挡住了泥土和瓦砾。儿子得以生还,却永远地失去了妈妈。
这情景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医务人员。住院后,共青团巧家县委安排了志愿者照顾这名失去了母亲的婴儿。三个月的小宝宝不会吃奶粉,有时饿起来便大声啼哭。在儿科病房陪护自己小孩的10多位年轻妈妈在得知情况后,自发轮流当起“临时妈妈”,每天按时给他母乳喂养。
“宝宝今天吃了吗?吃了多少?打针哭不哭?”,每天队员们都要这样问,只要能有一点空闲时间,队员们都要抱一抱宝宝,逗宝宝开心。
8月7日上午,队员们又自发为宝宝送去了奶粉、奶瓶、尿不湿等生活用品。同时,医疗队决定向社会和媒体求助,希望这个可怜的宝宝能够得到大家的帮助。
本文来源: 卫生厅
13.08.2014 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