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美国抗日老兵来中国:怎么现在才找到我
南都讯 记者邢晓雯 实习生庄婉聪 9月3日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近日,一个由民间发起筹办的“国家记忆”展览,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地下一层展出。
展览的主办方之一是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展出的美国与中国盟军在中缅印战场共同抗战的历史图片,部分还原了二战“中缅印战场”的历史现场。图片大部分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藏,辅以其他地区和机构所藏抗战影像,拍摄者是当年美国通信兵团164照相兵连的士兵。
8月30日下午,二战中缅印战场的部分中美老兵及众多抗日名将的后代出席了开幕式。
8月29日晚,93岁的伯纳德·马丁刚到酒店,就有点嗔怪地向前来迎接他的志愿者说:“你们怎么现在才找到我!”这是马丁在时隔74年后,再次踏足中国这片土地。
马丁是二战中缅印战场的美军中士,他至今收藏着当年自己在战场上的一张照片,当他小心翼翼又迫不及待地找出这张照片给现场的工作人员看时,大家惊呆了:这张照片也收藏在这次展览中。
照片上,一名美国士兵正和一个中国军人互相交换手中的枪,好像是在互相检查,又像是对通过交换武器进行交流。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图片资料显示,这来自罗德岛州的美军5307部队,地点是在缅甸。
展览图片中,不仅有巨幅惨烈的战争场面的图片,也有中美军人与当地人民友好交流的温馨画面。
9年前,民间热心人士牛子为拍摄一部关于在云南阵亡的美军少校梅姆瑞的纪录片,认识了二战期间驻华美军司令史迪威将军的外孙老约翰,通过老约翰了解到美国国家档案馆中藏有海量的关于中缅印战场的影像。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告诉他,关于欧洲和太平洋战场的照片几乎被翻烂了,但这些照片自从进入档案馆来,60年没有人动过,他是第一个检索和扫描这些照片的人。于是牛子和他的朋友章东磐等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从美国国家档案馆扫描整理出2万多张关于中国远征军的照片。
[人物专访]
史迪威将军之孙:
让家族和中国的友好关系传承下去
约瑟夫·史迪威,二战期间驻华美军司令,反法西斯中国战区参谋长,在中国滇西抗战中做出卓越贡献,抗战要道中印公路以其名字命名。虽然史迪威去世时老约翰只有5岁,但他搜集了所能找到的各种关于外公的资料,通过这种方式来记住这个他最敬爱的人。展览间隙,老约翰接受了南都记者的专访。
南都:你个人是怎么看史迪威将军的?
约翰:作为一个父亲、祖父和丈夫以及所有在家庭中的角色,他是一个重视家庭价值观的人,总是把“在打完仗之后过好家庭生活”放在第一位。作为一个职业军人,我对他有极大的崇敬。他通过个人的努力,取得了很大成就。我也曾经是一个军人,我也希望自己取得的成就能及得上他,哪怕只是一点点。史迪威将军获得了中国人极大的尊重和仰慕。
南都:史迪威退役后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约翰:史迪威的家在加利福尼亚海边,是在1933-1934年间建的。他在海外执行任务的时候,只要他回到美国开会,都要回到老家的房子去待几天。他会花大把时间在花园里面除草、剪树枝等,非常快乐地去尽一个祖父和父亲的责任。他从来不戴那些肩章、胸章。他的唯一愿望就是战后能够回老家和家人待在一起。退役后,有人劝他竞选加利福尼亚州的州长,他坚决拒绝了。
南都:作为孙辈,你怎么去维系史迪威和中国的友好关系?
约翰:我在努力地让家族和中国的友好关系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举一个例子,在加州蒙特利学院一个国际研究学院有一个史迪威奖学金,这个奖学金每年都会颁给一个中国学者,支持他/她在蒙特利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这个奖学金是1983年由我的母亲和姨妈发起的,她们通过举办一些和史迪威有关的活动来得到启动资金。我母亲去世之后,我就接过这个工作,继续做下去。
这么多年过去了,有很多中国学者受惠于这份奖学金,他们回到中国都很成功。
南都:史迪威至今对整个家族还有什么影响?
约翰:我的家族中也有对中国毫无兴趣的人,这让我感到无法理解。我想我比他们幸运。史迪威的影响在家族中已经传承到第四代,起码我确定我的两个女儿,当她们的家庭生活稳定下来后,她们很愿意跟我一起到中国来。
我现在有一个两岁半的小外孙经常和我在一起,从小我就给他灌输史迪威的故事。这次我甚至想把他塞到我的手提箱带到中国来,他很愿意,可惜他妈不愿意。 南都记者 邢晓雯 实习生 庄婉聪
(原标题:93岁美国老兵:你们怎么现在才找到我)
文章关键词: 美国抗日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