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常态下的高教发展
17.03.2015 14:57
本文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水平持续稳步提升。我国现在已经是在学规模世界第一的高等教育大国,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529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559万人,毛入学率达到37.5%。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保障水平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等也显著增强。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大”不等于“强”,我国是教育大国,但还不是教育强国,也不是高等教育强国,这是一个基本判断。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相适应性日益突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露,要看到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客观问题和现实差距。从深层次来讲,这些问题和差距都是由于发展理念不够成熟、发展机制不够完善、发展方式不够科学造成的。现在,要解决这些问题、缩小这些差距,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实践经验来看,都应当认识到老路是走不通了,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快转变思想观念,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构建高等教育新的发展模式和道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在前些年改革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在新常态下更高水平的发展、更可持续的发展。
怎么认识和判断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常态?最重要的有几个特征:一是从发展环境看,随着国家产业转型升级进程的加快,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正由高校为主导的供给驱动变为行业企业为主导的需求驱动。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树立起市场竞争的意识和优胜劣汰的危机感,主动对接行业产业需求,在优化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引导上主动作为、有所作为。二是从发展定位看,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全社会对先进科技和高素质人才需求日益增加,高等教育正在走向社会的中心,角色定位从过去的支持服务逐步转向服务和引领同步。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坚持需求导向、合理定位,与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化同步”发展的新要求贴紧靠实,通过拓展服务能力和提升贡献力实现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三是从发展方式看,随着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这就要求高校把发展重点从过去的拼规模、拼数量转向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拼质量、拼内涵,提高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和水平,实现由“以量谋大”到“以质图强”的战略转变。四是从发展动力看,随着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越来越涉及复杂的内部关系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容易改的都改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这就要求高校不能再依靠零敲碎打、缝缝补补过日子,必须下决心通过深化体制机制综合改革理顺内部关系、释放发展活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常态下的新特征、新趋势,高等学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解放思想,更加需要凝聚共识,在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具体来说,要做到四个“更加注重”:要更加注重内涵发展,而不是一味扩规模、上专业、改校名、提规格。只有把质量提升作为核心任务、作为生命线,以质量求生存、以贡献求支持,才能进入自主发展、内涵发展的良性循环。要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而不是一味盲目攀高或求全求大。只有立足实际、找准服务面向、不断强化办学特色,才能真正找寻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要更加注重创新发展,而不是拘囿于原有利益格局和固定模式套路。只有敢于和善于推动体制机制的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打破束缚、释放活力,充分发挥各类办学要素的最大效益。要更加注重需求导向,而不是蒙着头、关着门、脱离社会需求办学。只有坚持与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同向同行,才能得到政府和社会更多的支持,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总之,认识和把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常态,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共识,就是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上来,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本文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17.03.2015 14:57
甘孜县师生代表莅临我校参观交流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省委教育工委和省教成都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