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国特色扶贫模式介绍给世界

12.11.2013  16:57

近期,一本2010年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以光彩事业为关注点,深入研究民营经济对于扶贫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的图书——《光彩事业与民营经济发展——扶贫与区域发展的积极探索》,即将由在国际上具有很高影响力的、全球最大的科技出版集团之一斯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出版该书的英文版。此事引起国际国内的广泛关注。

缘何国际知名的出版社要出版这样一本书,据作者王林本人介绍:“能够在国外出版英文版,得益于这个选题。在国际学术研究上,发展中国家减缓贫困工作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我国的民营企业参与非政府组织缩减贫困工作,乃是新生事物,从前对此的研究几乎为空白。我在经历了深入的实践调查与理论研究之后,希望能够填补这项空白。斯普林格出版社可能是看重这本书的选题角度,出版其英文版,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中国特色扶贫模式介绍给世界,能够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了解我们的模式,同时有利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此模式的经验。简单说,是考虑它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光彩事业是我国民营企业家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配合落实《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所发起的一项开发式扶贫的社会事业。

1994年,以刘永好为首的10位民营企业家发起了光彩事业,主要活动是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投资开发项目,在帮助当地民众脱贫致富的同时,使企业自身获得发展。我国民营企业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扶贫事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光彩事业以扶贫开发为重点,面向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以项目投资为中心,开发资源、兴办企业、培训人才、发展贸易,并通过包括捐赠在内的多种方式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进步。光彩事业成立已经15年有余,其事迹和扶贫成果也已经家喻户晓。

遗憾的是,翻遍光彩事业相关文献,却没有系统性、理论性地阐述光彩事业的相关书籍,这也是《光彩事业与民营经济发展——扶贫与区域发展的积极探索》一书作者王林作此书的初衷。

王林,具有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华中师范大学法学博士、管理学硕士、澳大利亚迪肯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的学习背景,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民营企业及民营企业参与的非政府组织减缓贫困问题,《光彩事业与民营经济发展——扶贫与区域发展的积极探索》的中文版则由经济学家厉以宁做序。

书中对光彩事业和中国扶贫工作相关问题作出许多新的思考。比如,从不同角度就如何衡量光彩事业对扶贫事业的贡献作出分析,以及在研究中国扶贫工作的基础上,引入不同国家扶贫工作方式和路径的比较,并对中国光彩事业制度构架提出相关建议。在本书的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发展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作为分析背景,放弃现实中不合理的理论假设,注重理论的实践意义;在研究中使用一整套系统分析工具,运用统计学、描述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力图从多个角度立体、直观地呈现研究成果。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在借鉴传统国别比较的基础上,在国际比较中引入数量的方法,在定性比较的同时,进行国别之间的数量化比较。

光彩事业一词源于中国,理论上它是对区域经济学及发展经济学的发展,丰富了国际消除贫困的理论和实践,同时也是传统义利观的传承和发展,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生动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它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也意识到了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贡献与索取的统一。民营经济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渠道,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农村经济的主题,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

我国的扶贫事业,1983年以前为救济性扶贫期,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并实施以工代赈,标志着我国开始由救济性扶贫转向开发扶贫。光彩事业的开发扶贫模式,即开发扶贫模式,是现今社会极力推崇的扶贫模式。该模式重在开发贫困人口的自身发展潜质,促其通过自身的努力脱困。

救济性扶贫的对象是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的个人和家庭,以及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者不利的宏观经济条件的冲击而暂时陷入贫困状态的个人和家庭。而一般意义上财政扶贫的对象是那些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但陷于长期贫困的人,财政扶贫应该更注重通过市场机制,依靠科技进步,鼓励贫困人口主动摆脱贫困。

在这本书中,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一个学者对于社会的关怀与思考。《光彩事业与民营经济发展》这本书,不仅是学术界关于民营经济与扶贫事业之间关系的探讨,更展现了一个学者对于社会民生的高度关注。

光彩事业与民营经济发展》一书为学界、民营经济业以及我国的扶贫事业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