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羊”与“市场羊”(话说新农村)

01.06.2015  11:16

扶贫工作不能“置身市外”,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不好,往往会事倍功半,运用市场机制提高减贫效率还有较大潜力可挖

最近,甘肃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老乡们有点坐不住了:春节以后,羊肉价格一路走低,今年以来已掉价1/3多,再这么下去,到时恐怕连贷款都还不上了。

两年前,羊肉行情看好,这里又有较好的养羊条件和传统,当地不少贫困县都把肉羊产业规划为扶贫主导产业。为扶持养殖,财政补助农户买种羊、建圈舍,还给贴息扶贫贷款,投入不少。现在“扶贫羊”养起来了,价格却滑下去了。

有人调侃:“又一个‘政府让你养羊你养鸡就对了’的案例!

且慢!我们先仔细分析一下,再下结论不迟。

扶贫羊”也是“市场羊”。供给端,前两年价格较高,政策扶持力度加大,2014年我国羊肉产量同比增长4.9%;同时,国际价格持续回落,2013年我国进口羊肉同比大增108.7%。需求端,羊肉价格相对较高,替代消费增强,眼下日渐进入消费淡季。

供需两端,一涨一落,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考量,羊肉掉价,正常不过。然而,“扶贫羊”问题,过多依靠市场经济手段来解决,此路恐怕也很难走得远。

事实上,扶贫对象是发展能力最弱的群体,一味放手让他们到市场经济“商海”中“游泳”,“劣汰”将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所以,贫者需要政府扶持,政府主导也是我国减贫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经验。但如果政府大包大揽,甚至越俎代庖,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扶贫工作,特别是产业扶贫,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具体到这个案例。羊肉价格,归根到底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但跌幅过大,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贫困农民的脱贫进程,政府不能坐视不管。专家分析,长期来看,羊肉供给将继续保持紧平衡格局,价格看好仍有基础。眼下,政府应积极想办法,比如延长贴息贷款时限,支持龙头企业托底收购等,尽量保护贫困农户利益,避免好不容易培育起来的扶贫主导产业因暂时的困难轻易夭折。

同时,要抓紧构建避免“羊贱伤贫”的长效机制。比如鼓励支持扶贫龙头企业跟贫困农户签订保护价收购合同,试点推行价格保险等。需要指出的是,政府之手要把握好尺度,不能扭曲市场机制作用,比如设立产业风险基金、贴息扶贫贷款、补贴价格保险费等。

眼下,我国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风起云涌,扶贫工作越来越不能“置身市外”。“扶贫羊”与“市场羊”的关系,会成为常态课题,处理不好,往往会事倍功半。毋庸讳言,我国的扶贫实践,整体上仍存在“依靠政府多、利用市场少”的问题,运用市场机制提高减贫效率还有较大潜力可挖。

比如特色产业扶贫。政府在因地制宜制定产业规划时,如何更好运用市场思维,减少“只盯眼前、只看一隅”的拍脑袋决策?如何通过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改善产业链各主体间的利益联系机制,更好保护贫困农户利益的同时,激发社会主体扶贫积极性?如何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活扶贫对象脱贫的内在动力……这些,对新时期的扶贫来说,是个大课题,也是个大挑战,有待在实际工作中深入探索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