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惠农:让他们走上致富路

10.12.2014  11:10

肥猪、母猪、仔猪,每顿喂食,我和妻子要忙碌一个多小时呢。”11月24日晌午时分,记者见到张宇新时,他刚刚给肥猪添完料:“今年已经出栏了180多头肥猪,剩下的100多头长势不错,也快到出栏期了。

 

张宇新,昭化区紫云乡中漕村4社人,3年前,他还是个外出打工仔,如今在家既养猪,又种植猕猴桃,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

 

据了解,张宇新成功地从一个打工仔变成小型种养场的老板,得益于扶贫政策对他的“关照”。

 

当我知道回乡农民工发展产业有政策扶持时,心里就谋划开了。2012年我回乡后,开始动手修圈,打算养猪。相对来说,养猪的成本要低一些,然而即便如此,我还是贷了一笔款。”据张宇新介绍,建圈舍共花费17万元,根据政策,国家给与补助22000元,“同时,我贷了5万元的款,享受了小额贴息贷款政策,这些都给了我不小的帮助。

 

除开养猪,张宇新家还种植猕猴桃7亩,“种植猕猴桃,我们享受了秦巴连片扶贫开发项目的补助,架杆、架丝、买苗子,一亩大概补贴了900元钱。

 

据中漕村支部书记徐怀明介绍,虽然张宇新发展产业有所收获,但他父母长期患病,导致还有部分外债未清。按照精准扶贫标准,张宇新成了今年该村新建卡的贫困户之一。“对于建卡贫困户,我们无论是政策还是资金,都会有更加精准的措施,扶持力度也会大些。”徐怀明说,目前为张宇新争取到建干粪池和污水处理设施的项目,不久后即会动工实施。

 

对于产业刚刚起步的人来说,国家的扶贫政策确实帮了我大忙,使我走上了致富路。”张宇新告诉记者,“去年猕猴桃加上生猪,年收入有10万元,我相信在政府精准扶贫持续帮助下,我会很快脱掉贫困户这个帽子,实现致富梦想的。

 

同样在扶贫政策帮助下走上致富道路的柯朝青近段时间可忙了,他种植的食用菌进入了冬季采收时间段,“等这一段忙完了,就要开始搭建新的大棚,生产苗种,扩大种植规模。

 

中漕村的柯朝青,曾在温州打工10年,2005年回到家乡,在柳桥乡种植食用菌,收入可观,如今是远近闻名的返乡创业成功人士。“2010年我回到老家紫云,把事业的根扎在了这里。”他告诉记者,目前他的食用菌种植以香菇为主,深圳、武汉、巴中、南充、阆中等地都有销售,很是畅销。

 

据柯朝青讲,他目前的4亩大棚,种植香菇3万袋,年收入10多万,今年夏天,他开始筹集资金打算扩大规模。“我打算把大棚种植面积扩到10亩,加上基础设施建设,一共要40万,当时我心里还是很担心的。

 

资金筹措中,我贷了20万元的款,如果按照原利率,我20万贷款一年的利息要25000元,享受了小额贴息贷款的扶贫政策后,一年的利息只要10000多元,省了一大半。对于正在成长期的企业来说,一分钱都是重要的,节约下来的利息我可以做很多事的。”亲身体验过扶贫政策带来的好处,柯朝青认为现在国家的惠农政策越来越多,只要有致富的梦想,就能干出一番事业来。

 

今年我种了3万袋,等扩建大棚后,明年种6万袋,后年力争种植10万袋,实现产值大概在70万左右。”柯朝青信心十足,同时,他还告诉同村其他老乡:“现在政策这么好,大家应该充分利用起来,只要你们愿意种植,我承诺免费提供技术,全程跟踪服务,比市价低的价格供应辅料,比市价高的价格回收产品,让大家都富起来。”(广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