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扶贫基金支会:阳光透明 公信扶贫

11.12.2013  19:31

(代耕 向晓鸿) 泸县扶贫基金支会自成立以来,至2012年底,全县共募集扶贫资金4500余万元。其中栋梁工程扶贫助学金575.6万元,帮助3591名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帮助贫困村修建道路95公里、桥梁5座、学校2所、敬老院2所;帮助758名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简单的数字背后凝聚的是伟大爱心。

  泸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基金会的工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对基金会的成立等重大问题亲自部署,并为基金会落实了办公室和办公用具,要求财政部门将基金会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县领导亲自到基金会慰问调研,主持研究栋梁工程扶贫助学活动。各镇党委、政府也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同部署、同考核,为泸县社会扶贫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深爱家乡,血脉相连

  泸县扶贫基金支会通过公益广告、电话拜访等多种途径,大力宣传建立扶贫基金会的必要性、重要性,宣传基金会的宗旨、性质和任务,积极向在外成功人士推荐修桥、补路扶贫方案,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参与。通过大力宣传,提升了基金会的知名度、信誉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热情,机关企事业单位、爱心人士、在外成功人士等纷纷捐款,积极支持栋梁工程扶贫助学活动,参与家乡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募集工作成绩喜人。4年来,共募集资金4500余万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潮河镇分会成立仪式上,当场接受捐赠101万元,为各镇的基金募集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云锦镇成功企业家、佳乐集团董事长熊国铭捐款218万元修建公益设施(其中云锦敬老院100万元、云锦中学38万元、大田学校80万元),为在外成功人士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树立榜样。企业家们纷纷献爱心,绿地房产、天立集团等11家房地产企业为泸县共捐款122万元修建学校。

流着家乡的血诞生,喝着家乡的水长大,资金募集取得的成就来源于人们对家乡深沉的爱。这里有心底最深处的风景,有最青涩的回忆,有一群和大家血脉相连的亲人,为家乡做贡献是发自内心的呼唤。

授人以渔, 取水寻源

  基金会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施“造血”式扶贫,大力搞好产业化扶贫开发项目,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首先是围绕基地建设带动扶贫。潮河镇扶贫开发分会将后湾村作为核心示范区,竭力打造泸县“蜀龙牌”山地鸡养殖基地,现已经发展养殖园12个,规模养殖户达62户;天兴镇扶贫开发分会发展了规模养殖户61户。在基地带动下,全县林下养鸡势头良好,规模养殖户达397户,年出栏40余万只,年收入可达2400-3200万元,纯利润700万元,项目户户均增收1.7万元。

 

  其次是依靠龙头企业带动扶贫。通过对泸县玄滩金禾菌业公司、云龙夏记食用菌公司等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扶持,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2011年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县食用菌种植面积达2730亩,其中大球盖菇种植面积1000亩,示范种植基地10个,覆盖农户1300户,有力地带动了群众脱贫。

  第三是依靠科技示范户带动。在喻寺镇扶持陈桂花发展“天凤段木木耳”生产,段木木耳属于无公害绿色食品,市场前景好,产品供不应求。“天凤段木木耳”已发展到70多亩,吸纳了40名贫困农户在菌场打工,年收入可达1200万元,利润700万元。在陈桂花的示范带动下,得胜、毗卢等镇部分群众已开始种植木耳。

  最后是协会参与带动扶贫。天兴镇扶贫开发分会利用冬水田种植脱毒土豆,采取“统一提供技术”“统一供种”“统一配送肥料”“统一销售”办法带动群众种植。

   积极助学,成就栋梁

  扶贫先扶智,基金会把“栋梁工程”扶贫助学作为首要工作来抓。每年坚持以县委、县政府办公室名义发文件,县委宣传部、县文体广电局等部门免费制作播放栋梁工程专题片、倡议书、宣传标语。每年都召开了栋梁工程发放大会,对捐款先进单位和组织捐款先进单位进行表彰。在全社会的关心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泸县栋梁工程扶贫助学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为使真正“品学兼优,家境贫寒”的学生得到资助,基金会严格按申报程序,收集审核待援学生申报材料,层层把关。通过学校向学生广泛宣传“栋梁工程”的意义,接受学生的申请,收集待援学生申报资料,并进行初审。各镇扶贫开发协会对待援学生的家境状况进行入户调查,县直机关工委、县教育局、县扶贫基金支会等栋梁工程成员单位对待援学生名单进行审定,并在泸县通讯、泸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泸县电视台进行公示,无异议的才确定为资助对象。

  基金会成立至今,共资助了4103名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754.9万元。“栋梁工程”扶贫助学活动已成为泸县最具影响力的公益活动之一,品牌效应不断扩大,已成为贫困学生的希望工程,党委、政府的德政工程,社会各界的爱心工程。

  泸县扶贫基金支会的探索和实践精神,给工作带来了巨大的突破,其阳光透明的工作方式,不负上级的要求和贫困群众的期望,以爱心作为驱动力,在日后的工作中必定会更进一步,为我市扶贫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