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根”帮“点”精准脱贫

20.03.2016  12:41

 

3月12日早上7点不到,广安区龙安乡革新村村民杨廷华就和老伴扛着锄头出门了,“走快点,地还得赶紧翻完。”杨廷华一边走,一边催促。

 

去年,我家就是靠着这些地脱贫的。”杨廷华告诉记者,他本是村里的贫困户,“第一书记”张译文到村后,了解到他和老伴有种植技术,就鼓励他承包土地种植蔬菜,“去年8月,我家在村里承包土地种植反季节蔬菜,年底就挣了5万多元。”杨廷华的话中满是喜悦。

 

杨廷华家的变化,正是广安区大力开展脱贫攻坚的缩影。2015年,广安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提高工作透明度,针对贫困户个人制定脱贫计划,实行“第一书记”“召回”学习制度,确保脱贫攻坚扶在“”上、帮到“”上,全年减贫6302人,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精准识别:

 

创新使用“二维码” 提高工作透明度

 

在龙安乡高潮村村民聂文周的家门口,一个贴在墙上的“二维码”格外醒目,这是干什么的?“你‘扫一扫’就知道了。”广安区扶贫移民局工作人员对记者说道。

 

记者拿出手机,对着“二维码”一扫,“广安区龙安乡高潮村精准扶贫信息卡”弹了出来,聂文周家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帮扶责任人、享受的帮扶政策等信息一目了然。如今在广安区,每户贫困户家门口,都有这么一个“二维码”。

 

这是依托我们建立的二维码识别管理平台生成的。”该工作人员介绍,去年7月,广安区通过引入大数据、云平台等先进技术,建立贫困户二维码识别管理平台,将识别出的贫困户基本信息全部生成“二维码”进行管理。为保证贫困群众个人隐私,二维码识别管理平台坚持封闭运行规范管理,并对贫困户的基本信息、帮扶信息、脱贫信息等及时更新维护。

 

二维码”的使用在扶贫工作中有哪些好处?“可以精准管理贫困户信息,提高工作透明度和管理效率。”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广安区借助“二维码识别管理平台”开展贫困户二次复核、数据比对工作,及时清除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同时,也可以及时监督,促进扶贫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精准发力:

 

找准致贫原因   集中力量帮扶

 

我是上肢残疾,在外面打工厂里不要,又不能做太重的农活。”在龙安乡革新村,67岁的贫困户王泽明见到记者,就打开了话匣子,“多亏村上给我想的办法,让老杨带着我脱贫,现在我的钱袋里,不再像从前那么紧巴巴的了。

 

王泽明不适合做重体力活,要想脱贫,最好有人帮他一把。”张译文告诉记者,针对王泽明的具体情况,村里为他制定了“1+1脱贫帮扶计划”,“去年8月,村上找到了养鱼大户杨盛荣,让他与王泽明结对子,帮助王泽明脱贫。

 

在杨盛荣的带领下,王泽明与他合伙承包了村里的一口鱼塘,鱼塘的日常管理和饲养工作由王泽明承担。“去年9月开始养鱼,年底我就分了3000多元。”王泽明告诉记者。

 

广安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不仅针对贫困户个人制定脱贫计划,在整村脱贫工作上,也坚持集中力量、全力解决。

 

在龙安乡勇敢村,黑化的村级道路旁停着正在收购蔬菜的货车。“多亏修通了路,我们的菜才拉得出去。”村民杨太金说。

 

勇敢村是贫困村,派驻村里的“第一书记”马国香经过走访调研后找到“穷根”,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制约村里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勇敢村积极向上争取,新建和黑化村道10余公里,改善了村里的交通条件。

 

精准管理:

 

实行“召回”制度   严管干部促脱贫

 

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起着推动作用,如何督促“第一书记”做好工作?广安区结合实际,精准管理,实行“第一书记”“召回”学习制度,成立由区纪委、区委组织部、区扶贫移民局等部门组成的专项督查组,对脱贫工作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第一书记”进行“回炉再造”。

 

什么样的“第一书记”要被“召回”?广安区明确标准和条件,将存在不够重视、安排部署不力、工作进度滞后及思想不进、政策不清,群众认可度不高、反应比较大;不服从组织安排和工作安排;作风不实、履职不力等情形作为认定“召回”的依据,做到了“召回”标准明细化、具体化、制度化。

 

第一书记”“召回”后怎么办?对“召回”后的“第一书记”,广安区根据实情安排参与为期1—2天的思想作风建设培训与脱贫攻坚业务学习。对效果欠佳、整改程度滞后的,视其情况进行谈话学习,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跟踪问效;跟踪问效不合格的,采取转岗、免职、降职、降级、待岗等方式进行组织处理。同时,对“召回”上报、跟踪问效形成的相关材料,记入个人档案,作为年终考核、职务(岗位)变动等重要依据之一。(广安日报记者 徐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