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羌族自治县捂热扶志“三颗心”搭好扶智“三条路”
北川坚持将“扶志”和“扶智”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针对部分贫困群众“习惯穷”“就要穷”“无奈穷”的思想顽疾和“造血”能力不足的现状,从“自信心”“规矩心”“上进心”三颗心入手,引领群众走上“智慧路”“就业路”“创业路”三条路,有效解除精神上的贫乏和自主脱贫遇到的瓶颈,提振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能力。
一.捂热扶志“三颗心”,内生动力大提升
政策保障建立“自信心”。一是落实制度“定心丸”。出台《全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50条硬措施》等文件,制定驻村工作、结对帮扶、产业发展3个指导意见并严格落实,出台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资金整合管理使用办法、扶贫产业基金管理使用办法、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奖补办法、驻村工作队管理办法、脱贫攻坚执纪问责办法等制度性文件,为全县脱贫攻坚提供工作遵循和制度保障,让群众放心。二是给予资金“安心剂”。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314535万元用于脱贫攻坚;建立产业扶持基金,向6261人次建档立卡贫困户借贷4859万元,用于产业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补助非贫困村贫困户每户3000元,用于扶持贫困户产业发展或基础设施改善;投入近2亿元,用于群众“两改一建”、入户路建设和非贫困户的全域危改,让群众安心。三是注入帮扶“强心针”。在贫困村“六个一”帮扶、非贫困村“三个一”帮扶的基础上,创新开展“结亲帮万户,奔上小康路”活动,全县6909名干部职工与50408户农户结亲包户,实现驻村全覆盖、帮扶全到位。真心实意地进行传、帮、教、带,落实落细各项政策,为贫困农户解决生产发展中缺资金、技术、信息、劳力等困难,让群众发展不担心。
三管齐下约束“规矩心”。一是法治保稳定。以“法进羌山”活动为契机,向矛盾较多的乡镇分别派驻1到2名律师对贫困老人等特殊群体进行法律援助;针对农村聚众赌博、好逸恶劳等现象,创造性地开展法治扶贫, 调处涉及脱贫攻坚纠纷53件、 130余人,排查矛盾纠纷100余件,预防矛盾纠纷89起。推广农村“三三”“四四”“五五”治安防控新模式,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将羌风融入司法调解治理,得到省委主要领导高度评价,中国社科院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向国务院建议推广。二是德教促和谐。在广大帮扶干部与贫困群众面对面交流、农民夜校宣讲的基础上,开展道德大讲堂,准确把握他们思想动态,转变其观念;从赡养老人、保护环境、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文明节俭等方面制定文字简单、通俗易记的村规民约,明确规定婚丧嫁娶事宜的办理流程、标准要求,每月开展一次“村民议事会”,监督村民执行情况。三是文化润文明。紧贴群众口味改进宣传方式,用快板、相声、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开展感恩教育、红色教育;打造“书香村寨”,全县311个村建成农家书屋,藏书共达到600万余册;开展“送文化”活动,把积极向上、正能量强的电影、戏曲、文艺演出送给农村群众;在200余个村成立“农民剧团”,广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举办羌绣、口弦、草编培训班,组织农村群众唱羌歌、跳羌舞,传承弘扬羌族文化。
榜样带动提振“上进心”。一是评比引领“换风气”。组建道德法制评议堂,每季度召开一次“道德评议会”,认真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等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深入开展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农村志愿服务活动,把村里的好人好事、先进典型放到“道德点评台”,形成追、比、赶、超的农村社会新风气。二是宣讲引领“鼓志气”。选取了一批在脱贫攻坚战中依靠勤劳走上脱贫奔小康之路的贫困群众代表、非贫困户代表、种养大户等典型组建草根宣讲团,开展“脱贫攻坚说变化、感恩奋进跟党走”宣讲活动600余场次,以群众的话、群众的故事引导和激励广大贫困群众学习标杆、看齐标杆,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二.搭好扶智“三条路”,造血能力大促进
点亮教育扶贫“智慧路”。一是政策落实一个都不能少。率先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免费午餐政策和民族地区十五年免费教育计划,采取免、减、奖、贷、助、补等多种方式,确保每个贫困孩子“有学上”“上得起”,贫困家庭学生无一人因贫辍学,阻断贫困隔代传递。开展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活动,对46名无法随班和进入特教学校就读的残疾儿童实施每周一次的送教上门;积极争取资金,帮助387名大学生圆“大学梦”;坚持职业教育引领,七一职业中学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其中贫困学生比例达20%,人均月收入达3000元以上,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二是创新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利用学校特有优势,加强学生自立、自强、自尊、自爱,感恩、回报社会等教育,开展爱清洁、讲卫生、有礼貌、懂孝道、知政策等培训。同时,给学生布置“牵大手”任务,要求学生每周末或节假日给家长开一次家庭会、做一次示范、提一个要求,做一次培训,写一段心得,以行动来带动家长,提高对脱贫攻坚工作的认可度。建立奖惩机制,班主任依据掌握的资料和入户家访实地查看,评选出优秀学生和优秀家庭,进行“红榜”公示、集中表彰。
开启技术扶贫“就业路”。一是“引进来”提高师资力量。公开招标优质培训机构12家,要求中标培训机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培训质量;建立羌绣市级大师工作室1个、县级大师工作室6个,进一步充实技能培训师资力量;聘请1000余名技术专家、致富能人等充任“农民夜校”“大讲坛”教员,深入开展政策宣讲、技能提升、创业规划等培训。二是“走出去”开阔群众眼界。组织1200余名贫困群众走出去开阔眼界,参观周边县区、乡镇农业产业发展较好的种养殖基地、示范园,看今昔对比、现身说法,听林业、农业专家技术讲解,使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实践中长见识、长本领。三是“补能力”量身定制培训。以“订单培训送就业,菜单培训送技能”的培训模式,为贫困劳动力“量体裁衣”分类施训,补贫困劳动力技能短板,2014年以来累计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1.1万人次。针对留守妇女、残疾人员开展草编、羌绣等可实现居家灵活就业的技能培训;对需持证外出打工的贫困劳动力,开展电工、焊工等培训;对在家发展产业的贫困人员开展种植、养殖等培训;对有愿意创业的贫困人口开展电子商务、中式烹饪及创业知识培训;组织初中以上文化、35岁以下的贫困劳动力参加省、市就业“扶贫专班”,学习挖掘机、汽车驾驶等技能培训。
拓宽产业扶贫“创业路”。一是循环农业+扶贫。唱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探索“庭院式微循环”“园区内微循环”“小片区微循环”“镇域综合循环”四种循环模式,助推高山蔬菜、马铃薯、中羌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提质扩面。依托苔子茶、白山羊、花魔芋等系列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优势,扶持和培育专业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三品一标”30个,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三赢”。二是全域旅游+扶贫。加快创建首批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县,构建旅游景区带动型、特色村寨推动型、旅游产品驱动型“三动型”全域旅游扶贫模式,全县20%以上的人口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全县23个乡镇80多个村1800多户贫困户、7600多名贫困人口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服务业,户均年收入1.3-4万元,有效助推了脱贫攻坚。三是电子商务+扶贫。借力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引入“村淘”、普网·药博园、“邮乐购”等大型电商平台4个,构建电商港、药博园、维斯特农产品交易中心“一港一园一中心”体系,引导610户2049名贫困群众通过电商平台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销售中药材、茶叶、蜂蜜、腊肉等农特产品。目前全县规上、限上企业触网率达到95%,电子商务实现交易额突破百亿大关,“北川造”O2O体验平台线上销售达2500余万元,带动近千名贫困户通过电商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