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百年名校 竞技科海上游
22.06.2014 21:28
本文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数月前,学校的两大“佳绩”、两大“突破”引起媒体聚焦:程安春主持的“鸭传染性浆膜炎灭活疫苗”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周小秋主持的“建鲤健康养殖的系统营养技术及其在淡水鱼上的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猪营养学家吴德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80后”教授李明洲在影响因子高达35.2的国际顶级学术杂志《自然—遗传》发表论文。
近五年,学校从体制改革、制度设计、实践操作等方面强力推行以学术为天为核心的办学理念,以两大“佳绩”、两大“突破”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研究成果极大地激发了教师们的科研热情,科研成果和领军人才不断涌现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顶层设计 为战略决策赢得先机
2008年12月29日,是川农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新一届领导班子走马上任。
“如果一味吃老本,办学劣势只会不断加剧,与其他重点高校的差距会不断加大!学术不发展等于落后,学术发展慢了还是落后!倘若不看到差距和问题,我们就要栽跟头!”新班子上任,立刻梳理影响发展的症结所在,一切以提高办学水平为出发点,提出学术为天的办学理念。
理念需要落地,更需要举措承载,否则就是伪命题。但是,急于求成和贪大图快是不现实的,盲目借鉴和随波逐流更是行不通,慎重而稳步地向前发展是当时的实际情况。
新班子上任仅一周,《教职工奖励暂行办法》便与教职工见面。办法针对中青年教师学术水平低、科研动力不足、科研兴趣不强大范围设置科研奖励,内容涉及科技论文及学术专著奖励、成果鉴定与申报奖、科技成果奖、科研项目奖、新品种及专利奖等。文件还对获得科研荣誉称号、人才工程人选等给予资金奖励。学校以前所未有力度扶持中青年教师成长成才。
经过两个月酝酿,“211工程双支计划”征求意见稿(即“211工程”学术支撑人才的专项科研支持计划)诞生了。领导班子目的很明确:学术发展要形成有路大家跑车、有河大家行船的局面,要借助此举措强力推进学术队伍建设,长期稳定支持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转化工作。
搞科研需要经费,此项计划就是实实在在拿钱“说话”。
学校每年投入上千万元,对申报年度双支计划各层次、创新团队、面上专项、科研成果后补助的个人和团队鼎力扶持,形成前有奖励、中有扶持、后有鞭策的激励机制,尽最大可能解决制约科研工作发展的后顾之忧,此举引发一片惊叹:“资金扶持力度前所未有!”
一瞬间,科管处网页上相应栏目的点击量逾万次,各个院所召开专题会议反复讨论,老师们专门找来纸质文件细细研读,纷纷对照条件寻找努力的方向,明确自身科研发展的重点领域。
2009年4月1日,“211工程双支计划”启动的一幕成为了一场集体记忆,启动大会开得酣畅淋漓。
双支计划产生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引爆了全校上下的科研热情。广大中青年教师纷纷瞄准了主攻方面,田间地头苦练内功,昼夜扎根实验室获取数据,勇于冲前沿科研阵地,敢于选择尖端命题,走路吃饭想的都是科研上的事儿,重新实现了对百年老校科研基因的有效继承。
“双支计划培养和聚集了大量创新型人才,成为撬动科研创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支点!”没有任何一项科研制度的设计让广大教师如此赞不绝口。从表面来看,这项科研新政是为解决学术发展而推出的,实际上同样为我校将人才优势确立为第一优势、科研梯队建设、人事制度改革、学生培养模式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思路,更是科研成果和队伍建设的一次超前预演。
通过2009-2012年的4年运行,学校年度新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分别为17项、27项、32项、54项……纪录被不断刷新;同一时间段,国家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基金奖、教育部技术发明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百优”博士论文、林业部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大奖、40余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连串大奖和荣誉称号被师生揽入囊中,越来越多中青年教师的名字出现在大众视野。中青年教师的崛起,给学校人才断档、面孔不新、成果不高带来了勃勃生机,在全国农林高校中反响深远。
此时,学校犹如一只睡醒的巨兽引颈高亢。教师们认为:科研的春天来了!
2013年6月,学校在学术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效能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针对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决定整合实施新一轮学科建设支撑人才科研专项支持计划,“211工程双支计划”被更名为“学科建设双支计划”。
与时俱进 为持续改革激发活力
领导班子不断推进符合自身目标定位和办学特色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的改革思路,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决心和信心愈加强烈。
党委书记邓良基针对科研工作作出3点强调:“全校的科技工作要抓机遇,主动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转观念,不断激发科技工作生机活力;提质效,全面提升科技工作能力水平。”
校长郑有良一再强调:“要始终坚持以学术为天,着力知识创新和技术发明,强化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把科学研究快速推向新的水平。”
学校由以工作为中心,全面向以人为中心的人才资源开发转变,由单纯的管理控制职能转向人才资源的开发、保障和使用转变:《教师工作业绩评分标准》、《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实施办法》、《科技工作管理办法》等30多个新建或修订的管理机制和方法发展为学术发展注入了新的加速剂,一切均从有利于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有利于学术人才创新潜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学科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制定。
学校坚持把引进高层次人才作为主方向主抓手,多渠道多平台先后发布《诚聘海内外英才公告》、《海归人才招聘公告》,持续实施《博士招聘计划》,面向海内外广泛吸引和积极招揽人才,吸引了杨明耀等一大批国外知名学者离开剑桥等国际高端平台,投身川农大开启事业之旅。同时,周小秋、吴德、李明洲、卢艳丽等诸多毕业于川农大本土人才的成功培养,也有力地证明了高校优质基因的自我传递,本身就是一种不可复制的办学优势。
有大思维,才能有大行动。有大视野,才能有大成果。川农人朝着更高目标前进:继续发展提升!
“2300余亩崇州现代农业研发基地建设的启动堪称近年来的大手笔!”科技处处长曾维忠介绍,2009年以来,学校先后投入上亿元加大实验室、实验基地建设力度,强力推进科研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为重大成果的产生建立良好的孵化平台。
学校先后组建了动物遗传育种、预防兽医、生态林业、果蔬、生态环境和园林等6个研究所,动物抗病营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正式运行,合作共建了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研究基地、水稻和玉米遗传育种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茶检中心(四川)川农大研发中心,新建农业部和四川省科技厅、教育厅、环保厅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实验基地、科学实验观测站20个,“川猪”、“川粮”和长江上游生态林业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
成都校区常务副校长周永红教授将一系列新举措形象地概括为“有人有钱有平台!”
让学术为天办学理念落地,还体现在对学术人才、专家、学者尊重的具体举措上:校内不少专家学者的收入水平远远超过了校党政一把手;校学术委员会主任由院士担任,除分管科研工作的副校长及科管处处长外,其他成员均是教学科研一线的教授;为给教授们提供良好的办公环境,学校专门为全校非领导职务教授安排了单间办公室;就最近连新修订的《差旅费管理办法》也体现了对学术人才的高度重视:正高职务教师的住宿标准、交通工具等级标准和校级领导的待遇相同,副高职务教师的住宿标准同处级领导同等待遇。
学术为天 院所争先为百花齐放增春
伫足远眺,隔海望帆——
那是别人家的风景。在我校老中青年教师的学术百花园中,正在形成千枝竞秀、百花齐放的崭新画面。
动物科技学院2013年一年的到校纵向科研经费就达1575.42万元,教学科研人员人均达20.5万元,新增加各类科研课题100余项。当年全院获得国家专利32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4项,在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科研论文140余篇,其中SCI收录82篇,同时在猪、鸡、鹅、鸭、鱼、牛、兔、羊等方面形成了近10个科研团队,每个团队均由取得重大成果的突出专家领衔。
“是时候总结我们自己的科技成果了!”动物医学院院长程安春在一次全院动员大会上,在学院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基础上,以鲜活的事例、具体的数据鼓励教师们继续埋头苦干,以“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敬业精神鞭策大家顽强拼搏。学院一次次科研工作推进会明确提出科研工作切忌“散、浅、跟风”,要求进一步集中力量,明确目标,凝练方向,围绕国民经济的重大需求,拿出“不管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解决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形成自身特色,产出重大成果。
在2013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公布的“第十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第十一批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名单上,我校小小的动物营养研究所8人榜上有名。截至目前,动物营养研究所培养了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3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四川省百人计划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3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7人,后备人选8人。
各个院所积极围绕学校顶层设计展开自我命题,加速扩容提质,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和平台,进一步调动全体师生员促转型、谋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浓厚科研氛围的熏陶下,中年轻教师在融洽的团队氛围中耐得住寂寞和清贫,为了一项数据要在实验室熬上数个通宵。
院所还争先将教师们送到海外研修、迈上国际高端平台参与学术交流,纷纷搭建校内学习平台:农学院开设高端学术讲堂,动医学院打造教育部创新团队教授论坛,动物科技学院开设动科大讲堂,林学院打造林听新声大讲堂……国际著名专家、国内有“杰青”、“长江”、“千人计划”等头衔的知名专家受邀作学术交流。
学校体制创新发挥了营养供给的作用,让院所坚持科研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教师们由被动适应变为主动出击,迅速实现了力量、结构、效益的优化组合,开拓了一个人人努力突破自我、个人敢于争先的态势。
记者向科管处获悉:近几年,“双支计划”已累计投入近1.3亿元,共资助3467人次和57个团队;累计投入近千万元实施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后备人选培养计划;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累计达1209项,到校科研项目经费近7亿元;新获授权专利621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90项(次);将多项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收入囊中;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2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7项;全省最高科技奖“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1项;一批中青年教师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准立项973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
教师们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如同火山蓬勃喷发一般,高水平学术论文呈现井喷状态,2008年截至目前,共发表SCI收录论文1856篇,30岁左右青年教师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自然-遗传》、《自然-通讯》上连续发表高水平论文,影响因子不断被刷新,最高达35.2……连成串的喜事儿让师生津津乐道。
一个剧变的川农大,正展现在人们眼前。
不唯书、不唯上,只唯真、只唯实,让媒体目光一次次聚焦校园。
从学校投入、运行、产出三方面来看,学术为天的办学理念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深具影响力的中青年科学家,同时助推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N级跳”的卓越成就,成功实现了美丽蝶变。
学术为天让学校发展进入了一个转型期,这也是学术水平脱胎换骨、旧貌换新颜的完美过程,学校步入了一个大发展的黄金时代!
本文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22.06.2014 21:28
故
事
甘孜县师生代表莅临我校参观交流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省委教育工委和省教成都医学院
成都医学院4个专业顺利通过四川省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验收,1个专业验收为“优秀”四川省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
按照《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示成都医学院
护理学院暑期赴实习基地看望实习生
7月15日至23日,护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润娟率队,成都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