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行动:走进大凉山,播种爱的希望

03.09.2014  20:37

 

我们在行动:走进大凉山,播种爱的希望

——刑事司法系“关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项目组活动掠影

冰心老人曾在《繁星》里这样描述母亲:“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在它的巢里;我心中的风雨来了,我躲在母亲的怀里”,母亲的怀抱是每一个未成年孩子最值得依赖和信任的港湾。可是在我们的社会视线里,女性服刑人员和她们的未成年孩子天各一方,舔犊之爱难以延续,当天上的风雨来时,孩子们依靠的母亲的怀抱又在哪里呢?

由于各种原因,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问题往往被社会所忽视。在狱中服刑的母亲思念自己孩子但又得不到孩子原谅,影响到她们的服刑改造,也不利于监狱的安全稳定;家里的未成年子女因为缺乏母爱,幼小的心灵过早承担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他们成长在灰暗的心理阴影之中,失去了同龄人应有的童真与欢笑,母亲犯下的罪过怎能由这些可怜的孩子来承受?

参加项目的徐超同学在日志中写道,“我感觉到为他们做的实在太少了。这个群体的困难已经有必要引起社会大众的认识了,呼吁大家给他们多一点爱心,多一点鼓励,让他们在和其他孩子一样的起跑线上出发吧!”

项目实施概况

      2012年1月,我系刑事执行专业教研室通过在监狱的调研,了解到学院和监狱系统正在按司法厅统一部署和要求深入开展“警民亲”活动,落实服务群众“八件实事”,监狱系统开展的“亲情帮教大走访”活动可以与刑事执行专业利用中央财政支持专业服务能力的建设项目进行有效对接,既能促进监狱的亲情帮教活动开展,也能提升刑事执行专业的社会化服务能力。是年3月,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成立了以“让阳光普照每一寸土地,让爱心洒满每一个心灵”为主题的关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项目组,旨通过我系与监狱之间的校监合作,进行项目化的运作,在服刑人员和她们的未成年子女之间架设起亲情关爱的“彩虹之桥”,并在各项活动的开展中不断扩大项目的影响力,力争在社会各界及爱心人士的护航下,使受关注的未成年人在阳光下快乐成长。项目初期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刑事执行专业服务能力的项目资金,为此,我们与四川省女子监狱进行合作,选取条件适合的服刑女犯作为项目执行对象,通过一年多时间的探索,在成功与失败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的宝贵经验。2014年3月,项目组又利用学院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配套资金,将本项目作为刑事执行专业提升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的项目之一进行继续开发,使项目再度扬帆起航。为此,我们与成都女子监狱合作,在该狱选取了地处大凉山,家庭贫困的5名正在服刑的彝族母亲进行对口帮扶。

(参加项目同学正讨论方案)

      活动开始前,首先,项目组在刑事司法系进了全面动员,从专业教师中选取了9名作为学生的导师,又从全院学生中选拔了30名品学兼优的同学作为志愿者,并从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能力与素质的拓展角度,对同学们进行了岗前培训,使同学们初步掌握了项目开展的相关知识。还将参与同学划分为采访报道小组、心理辅导小组和后勤保障小组,分别加以专项培训,使同学们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队徽)

      接着,项目组编制了项目活动指导手册,制作了项目队徽,并会同成都女子监狱针对每位服刑母亲和她们未成年子女的具体情况量身订做了帮扶方案,并前往成都女子监狱,为5位服刑的彝族母亲录制视频资料,将她们对孩子的思念与悔恨的泪水带给远在大凉山的亲人。

出发前,在成都女子监狱的协助下,项目组事先与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取得联系,征得他们的同意,同时与未成年人所在地司法局(所)、乡镇政府进行了沟通,了解每位未成年人的生活环境;同时,为扩大此次凉山行的社会影响力,成都电视台派记者对活动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

走进大凉山

  8月21日至25日,项目组在凉山州的冕宁县和越西县的乡村走访、慰问了5名服刑彝族母亲的未成年子女,成都女子监狱派遣4名女民警(其中有两位彝族)协助我们开展工作,同时,项目组里也有2名彝族同学做翻译。

走进大凉山,孩子们的生存环境让我们震撼:

(师生推车)

      从西昌市通往越西县的公路崎岖不平,出发正逢大雨,道路泥泞不堪,途中一些路段雾霭笼罩,路旁的山崖和滚落的巨石时时提醒我们危险无处不在,到目的地的200公里车程,我们整整用了6个小时,外出的不易难以言表。孩子们居住的山村屋舍分散,破旧不堪,土地里所见的庄稼以水稻和玉米为主,这里远离城市,现代的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难以更多惠及深山,经济发展可想而知。

 

(简陋的房舍)

      走进大凉山,孩子们的生存状况让我们揪心:

(空空荡荡的家)

      5位服刑母亲的家庭的共同特征是贫困。贫困是她们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她们的离开对孩子的成长无疑是雪上加霜。在冕宁县麻叶村,我们探访的对象家里有3兄妹,父亲过世,家里主要靠政府救济和亲戚的接济生活。老大未成年已辍学外出打工,每月给弟妹寄300元;老二今年14岁,可站在我们面前的孩子分明只有七八岁模样,长期的营养不良和抚养妹妹的责任使他无法健康发育,他小小的身板要给妹妹做饭、洗衣,还要养一头小猪和5只小鸡,房前的稻田里水稻没有抽穗,今年将颗粒无收!站在相依为命的兄妹居住的屋子里,仅有一扇窗,一张床,一张矮桌,一张板凳,一个米缸,家徒四壁是最好的写照。眼前的一切让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同学,还有成都女子监狱的女警,不禁泪眼朦胧。

(兄妹)

可最让我们揪心的是,即使政府免除了兄妹的学杂费,老二也已经有段时间没去上学了,他最大的理想是等妹妹再大些,他也要和老大一样去打工,让妹妹能多读书,生活得更好。听到这里,有的女同学已掩面而泣。

在探访的每户家庭,当我们给这些生活在贫困线上孩子们送上慰问品时,当他们和监护人一起不停说着“谢谢”时,孩子们脸上并没有绽放出纯真的笑容,反而是两眼畏惧的盯着摄像机和陌生的我们。原因何在呢?正如徐时敏同学的日志所写,“物质的匮乏对他们来说不是最大的困难,爱与关怀的的满足才是他们最大的需要”,这就是最好的答案。

播种爱的希望

在项目组的镜头里,闪现着我们的老师、同学、成都女子监狱的民警们及成都电视台记者一个个为爱奔忙的身影。

大凉山之行即将结束,一路行来,大家在心痛的感觉和关爱的行动中渡过了充满人生意义的5天。当孩子们终于在镜头前留下了对母亲的话语,“妈妈,我想你!”,“妈妈,你好好改造,我们等你!”每一句都让我们眼眶湿润。如果归纳此行的收获,姚燕妮同学在她的日志里记下了我们镜头没有捕捉到的一个特写:“从麻叶村离开的时候,那个老三小妹妹在负责的王思琪同学脸上深深地留下了亲吻的痕迹”,这个“吻”或许就是对项目组全体成员的最好褒奖。

大凉山之行还有不少问题需要去梳理,去总结,但对于我们的老师和同学而言,更深刻的意义在于:项目的执行既是践行深入开展“警民亲”活动,落实服务群众“八件实事”的真实而生动的体现,也是校监深化合作,不断提高协作能力的具体表现,同时,刑事执行专业的教师和同学在示范建设的工作中展现出了一定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