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首段"海绵人行道"现身中环 30秒自动除积水

15.03.2016  11:58

  成都中环海绵人行道建设工程初步成型。海绵人行道能快速透水。

  海绵路面剖面。

  让城市像一块收放自如的海绵,遇水吸水,遇旱“”出水,这样的“海绵”理念,听来新奇,但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3月14日,成都中环一段长为700米的“海绵人行道示范段”,已经初露雏形。技术人员模拟暴雨雨量,将水倒在路面,半分钟内路面已无积水,不一般的海绵路面渗水能力让人惊讶。

  除了海绵人行道,还会有哪些带着“海绵基因”的建筑和设施,出现在成都市民的生活中?华西都市报记者了解到,今年成都将计划投入78亿元,建设海绵城市。

  现/场/实/验

  暴雨雨量 30秒自动除积水

  在中环路锦华桥至锦华路一线,一段正在打围施工的人行道,有点不一般。这段长为700米的人行道上,铺设的地砖看起来又厚又大。而与普通人行道不一样的是,地砖与地砖之间的缝隙非常明显,约有一指宽,特意没有进行填缝处理。

  “普通人行道的地砖一般为300×600毫米或300×300毫米,但是这个示范段的地砖规格是600×1200毫米规格。”成都市城投基础设施建设有限公司前期部经理丁健财介绍,如此“大块头”的地砖,是有意而为之。为了用事实说话,他准备了一桶水,模仿瞬时雨量60毫米的暴雨,一口气全部倒在了地砖上。

  记者见到,虽然瞬时浇上了大量的水,地面“吃水”的能力却没有想象中吃力。“雨水”沿着地砖之间的缝隙,分股流向缝隙之下。30秒之后,地面已经没有明显的积水或水洼。2分钟之后,大面积的水渍也在逐渐变浅,水真的被地砖“”了。

  技/术/揭/秘

  五层“海绵体”吸水蓄水

  地砖是怎么做到大口“”水的?“”下的水又去了哪?如果“”不赢咋办?参加实验观察的媒体,将一个个问题抛了出来。丁健财揭开了一个专门预留的观察井,揭秘拥有五层“海绵体”的人行道。

  原来,这个看上去平常的人行道,地面以下却“暗藏玄机”——在地砖下面,是一层大小不一的碎石层,接着是渗水土工布,用于过滤水中杂质。接下来是20多厘米的透水混凝土,底下是级配碎石层,最后还有一层防渗土工布。足足五层“海绵体”,实现比普通人行道增加20%—30%的储水能力。

  “为什么地面砖体又大又沉?这是为了让砖用自己的重量压在路面上,避免用砂浆来固定。因为砂浆是不透水的。”丁健财介绍,地砖与地砖之间也特意留出缝隙,方便雨水分流。

  那么如果遇上极端天气的大暴雨,水量太大“”不赢咋办?丁健财介绍,在技术设计上,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因此除了暗藏地面以下的海绵结构,人行道下面还设置有与市政雨水管道相连的雨水收集管道,假如海绵结构‘吃不赢’雨水了,多余的雨水就会顺着管道排到市政管网中。而为了更好地利用雨水,这些收水管道还与周边的绿化带相连,为植物提供水分,甚至可以打造符合城市景观要求的“雨水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