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靶向疗法”减少相对贫困人群

14.08.2015  13:22

五星村新貌。

寻“痛点”、挖“病根”,成都正建立精准扶贫体系,力求一户一策——

在成都,“贫困”与“扶贫”两个词汇的定义,正不断被颠覆。

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2012年人均纯收入4800元,远高于国、省贫困线标准,但在2013年,它被成都市戴上了“贫困村”的帽子。因为当年,成都划定贫困线:人均纯收入7000元。在此轮扶贫“收官”、明年启动新一轮扶贫开发之时,这条线还将被上调为10000元。

不过,即便是比照调整后的“高线”,五星村也将在明年把“贫困村”的帽子“丢掉”:2014年,五星村人均收入增加到12000多元,首次突破1万元大关。

从“图温饱”到“图发展”,从“消除绝对贫困”到“减少相对贫困”,当前,成都市扶贫开发进入攻城拔寨、高位求进的新阶段,呈现出一系列带有转折性、趋势性的深刻变化。站在从“全面小康”向“基本现代化”跨越的战略高度,相对贫困人群不应被遗忘。

新的历史使命和城市责任之下,成都扶贫开发的思路和举措,都为之一转。

精准扶贫

贫困的“痛点”在哪里,扶贫开发的重点就跟进到哪里

一条仅两米宽的泥泞机耕道,变身为路面宽18米的高等级乡村公路——这就是五星村梦开始的地方。

尽管从直线距离上看,五星村离崇州城区并不远,但在2012年前,五星村仅有水泥路、砂石路各3条,共8.3公里。“通往白头镇的路就只有一条两三米宽的机耕道。”村民伍小青说。

五星村的落后,交通不便是最重要的原因。精准扶贫,就是要找准贫困的类型和原因,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做到贫困的“痛点”在哪里,扶贫开发的重点就跟进到哪里。

2013年6月,五星村道路建设工程正式启动,两条高等级乡村公路笔直伸向远方。

与此同时,促进产业腾飞也被提上日程。“很多村的落后,不在于资源匮乏,而在于自身没有厘清思路,没有找准方向。”成都市农委主任许兴国说。具体到五星村,过去主要以种植传统粮油作物为主,缺乏主导产业支撑,产值不高,种植模式单一,缺少有力的经济增长点。

2013年,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三次走进五星村,为这里的未来“把脉”。“要保护好良田,建设中尽量少占甚至不占良田,这才是可持续发展。”“修路时,能不能把沿途的一些田园风光保留下来?”

规划先行,仅仅两年,五星村就成功引进了“盘古”和“柏萃”两个农业项目,流转当地上千亩土地发展现代农业;同时成立了“五星土地股份合作社”,以优质粮油为主要产业,大力发展认养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创意农业,并成功打造“五星品牌”这一特色农产品品牌。

“‘精准’二字,还体现在对‘人’的精准识别。”许兴国说,成都市正在建立一套“精准识别—建档—开方—捡药”的扶贫体系,把真正有需要的人找出来,并针对其具体致贫原因,做到一户一策。

蒲江县大塘镇八角井村,同为此轮扶贫开发中的贫困村。其中的26户,被列为“重点中的难点”。“他们是全村最困难、也最有望能脱贫致富的居民。”大塘镇副镇长黎万华说。八角井村村主任仲际忠为26户送去了猕猴桃种苗、将土专家带到田间地头,为大家手把手示范猕猴桃的种植技术。去年,26户之一的宋瑞辉,人均收入突破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