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重塑国资布局:9户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组成立

04.04.2018  11:52

  培育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成都国企品牌

  20户市属一级企业重组为13户,平均资产规模由459亿元增至861亿元

  推动国企国资完成由投融资平台型公司转型为专业化公众型公司

  本报讯(记者 罗向明)从去年8月开始,成都市围绕专业化重组、压缩管理层级等方面,全面启动国企国资改革,时隔大半年,改革成效如何?4月2日至3日,成都市采用现场调研拉练及座谈交流形式,检视改革成效,部署下一阶段深化改革工作:力争今年内初步完成所有国企国资专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改革转型发展,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成都国企品牌”。

  调研表明:经过大半年的推进,成都国企国资横向重组基本完成。20户市属一级企业重组为13户,平均资产规模由459亿元增至861亿元,资产规模达500亿元的7家,其中3家超千亿元,企业规模实力有效增强;改组成立9户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在产业引导、新经济培育、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服务、轨道交通和环境保护等领域,通过投资融资、产业培育、资本运营等方式延伸产业链、培育产业生态圈,初步形成了契合城市定位、充分体现功能、企业错位发展的国有资本布局。

  纵向整合持续深入实施。7户一级企业管理层级已压减到3级,注销二级以下低质低效企业23户,年内完成110户退出。聚焦“一行业一企业、一主业一公司”指导企业加快推进内部专业化整合。其中一家国资集团,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完成占全市国资国企总数近三分之一的136家企业的逐一梳理,8级管控层级明确为3级管控,已启动98家企业的“关停并转”,完成11家企业清退。

  同时,围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组建了绿道建设、淮州新城、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天府国际机场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医投集团和教投集团等10余户专业化公司,投资44.2亿元按期建成了锦城绿道一期工程,启动建设人才保障房项目637亩,推出租赁房源2719套(间),加速引领城市能级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

  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在成都市委决策层看来,“深化”仍任重道远,尤其突出的是国企国资的发展与城市发展能级不相适应,仍需打破惯性思维、惰性思维,在发展理念、管理体系、激励机制、战略取向、文化建设等方面,向行业领军企业对标看齐。

  接下来,成都将对标一流,围绕城市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定位,从提高战略执行能力、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提高营运的效率、提高经营者和职工的积极性入手,深入推进国企国资改革。重点推动国企国资完成由投融资平台型公司转型为专业化公众型公司,由行政化管理的公司转型为现代化治理的公司,由区域性的公司转型为全球化的公司,由单一管理体系转型为混合型管理体系。

  今年上半年,将完成横向专业化重组和纵向压缩层级,形成一级资本运营平台、二级投资经营平台、三级专业化公司的国有资本运营结构,“在三级公司里看不到行政化‘痕迹’,我们改革就成功了。”成都市委主要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成都市将加快国企国资功能性资产货币化、股权化,以增强实力,加快二级和三级公司的专业化重组、混改乃至上市,增强直接融资能力。

  成都市还将从引进培养高质量人才和团队、制定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多方位防控风险、全面开展“两降两提”专项行动等方面,系统推进国企国资改革,推动国企国资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成都特色的国企国资改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