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造血”式发展特色产业 为贫困村带来财富

11.07.2015  13:54

    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

    走进金堂县三溪镇长林村,映入眼帘的是连排的新居,宽敞的道路,绿油油的稻田和硕果累累的葡萄园、郁郁葱葱的彩色柚、柑橘园。而在两年前,这里还难觅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的踪影。依靠特色产业,长林村正逐步实现脱贫致富。

    “造血”式发展是成都第三轮第一批农村扶贫开发中的重点,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长林村正是“造血式”发展的受益村之一。地处浅丘的长林村要想发展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致富,需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村里发展沟渠、生产便道、大棚等基础设施都获得了专项资金补贴。”村支书肖顺伍算了笔账,去年仅基础设施建设就获得市县财政支持500万元。

    不仅对贫困村发展主导产业、创新经营模式、扩大项目提供扶持,成都还安排专项到户扶持资金。仅2015年,成都就安排到户产业扶持资金785.1万元(户均0.3万元),用于100个相对贫困村内的2617户相对贫困户的生产资料补贴、产业贷款贴息等产业发展扶持。“2014年,我们全村的人均纯收入为10497元,今年,我们预计能达到13500元。”肖顺伍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葡萄种植是对村民收入增长最大的产业,这里主要种植红提、美人指等附加值高的品种。目前,正是果子大量上市,果农们最为忙碌的时候。今年,平均一亩葡萄,能够产生4万元的毛利。“等到7月底,来村里采摘葡萄的游客相当多,农家乐的生意也很不错。”肖顺伍说。

    长林村是成都许多个相对贫困村的缩影。如今,在成都的任何一个相对贫困村,都能发现适合当地的特色产业正快速发展,成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力量。 (记者 谢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