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签约北航 114亿背后的“校院地协同创新范本”
制图 王雪
几天前,成都科学城的入驻名单里又多了一位新成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相距1700公里的成都与北航,在校地协同创新之路上,实现了城际间的“零距离”。8月30日,成都市政府与北航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斥资114亿元,成都与北航将建成“一体两翼”的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北航派出了最为强大的阵容,6位院士落户成都科学城,每人负责一个领域的项目实施。
大学的品质,决定城市的品位。人才的高度,很大程度决定了城市的高度。北航落户成都,无疑是推动成都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西部科技中心的一件大事,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
成都与大学间的“校院地协同创新”,
签约北航只是其中一个缩影——
56所高等院校、30余家国家级科研机构、33名两院院士,70万名在校大学生……本就有着得天独厚高校资源和创新力量的成都,不仅与在蓉高校协同创新,支持在蓉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还注重全球高校院所资源的城市聚集,先后引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市外高校来蓉合作共建。
加速校院地协同创新的步伐,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这一系列的探索,正在加速成都创新创业环境的升级,也正在为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与在蓉高校协同创新
让大学品质提升城市品位
曾任成都一家数码公司副总裁的佟维,几个月前辞职创业了。吸引他创业的契机,来自环交大菁蓉创业谷的开街。
5月21日,位于金牛区的环交大菁蓉创业谷正式开街。佟维带着自己开办的创业咖啡馆首批入驻。几个月下来,佟维的这个创业孵化器已经相继吸引了6家小微创新企业。
环交大菁蓉创业谷,是金牛区和西南交通大学开展校地合作的核心项目之一。目前,包括佟维的创业咖啡馆在内,已有包括孵化器和投资机构等在内的11家公司入驻创业谷。他们在创业的不同环节抱团发展,不断放大聚集效应。
合作与共建还在深化。2月26日,市政府与中国中车、西南交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将通过合作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当日签署的协议,成为支持市内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第一单”。
成都还与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4所在蓉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形成校地合作共建的“成都共识”——
以西南交通大学为核心,市政府与西南交通大学签署协议,合作建设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在全国高校率先试点“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并构建成都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联盟;
以电子科技大学为核心,成都高新区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建“一校一带”,共建合创空间、新型产业技术研究中心、电子信息产业园、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孵化基金,以“互联网+”为核心共同打造“中国硅谷”;
与西南财经大学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打造天府金融产业国际创新中心、环西财财经硅谷;
与四川大学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探索共建新型校市合作创新平台,共建集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建设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区,打造环川大创新创业“三带四区一城”;
与电子科技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合作,按照“研究院+产业园”模式,双流区将引入与各高校关联的新兴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产业等先导性战略新兴产业项目预计超过300个……
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持续升级的成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正在成为城市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聚集全球高校院所资源
他在成都找到了新硅谷
近一段时间,潘思铭异常忙碌。他的“无线电能传输与电磁技术”正处于实现产品化的关键期。
清华大学毕业的潘思铭曾在硅谷中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工作了6年半,之前并没来过成都。机缘巧合,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吸纳项目团队,潘思铭被优厚的条件和广阔的前景吸引而来。“我想要回国创业时,就在寻找一个类似硅谷的地方,产业聚集、技术前沿、氛围浓厚,很幸运的是,我找到了”。
那类似硅谷的地方,正是成都科学城。
正如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珠联璧合。成都科学城的拔地而起,也伴随着汇聚高校创新创业的人才资源和科研力量。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是首个入驻成都科学城的项目。也是清华大学在西部第一个,更是唯一一个二级官方机构。
这里汇聚着人才、资金、项目,是一个自带天使投资具有孵化器性质的研发平台、产业孵化平台和投资平台。
“目前整个研究院有6支项目团队,就在前不久,研究院刚刚前往美国硅谷去招募项目团队入驻。预计要增加到18到20个团队。”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的办公室副主任周翔宇说。
“成都非常注重全球高校院所资源的城市聚集,这样的战略布局,格局很远瞻。在这样的思路下,清华大学与成都各类企业签署技术合同也在持续上升,最近几年已达到180余项,这个数字还将持续扩大。”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程建平分析说。
在成都科学城内,挂着“清华四川”牌子的大楼已拔地而起。2017年,这支团队就将整体迁入。而刚刚与成都签约的北航,很快也将成为清华的“邻居”,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就将建在成都科学城内。
在成都科学城内,除了北航和清华,还有6个校园地协同创新项目已确认被引进。其中包括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成都分院、中科院成都分院新园区、同济大学创业谷西部基地、斯坦福天府研究院等。
此外,成都各区(市)县的校院地创新合作也全面开花。武汉大学西南研究院、武汉大学成都科技园、香港城市大学成都研究院、华中科大成都研究院……一个个优质项目正落地生根。
铸造成都 创新发展 新引擎
探索校院地合作模式
今年上半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成都天府新区俯瞰初具雏形的成都科学城时,曾提到,成都科学城要做新经济核心区,新动能拓展区,打造四川发展新引擎。
这一期望,很大程度是基于成都科学城的“科学”内涵。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等学府的研究机构在这里安营扎寨,政产学研用通道正在被打通。
而成都校院地合作的探索,正是对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的探索,正是对于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有关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是首位城市重任的担当。
今年4月,成都正式发布《成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2.0版》,提出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厚植创新创业人才优势、塑造“菁蓉汇”国际创业活动品牌等,加快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而根据“创业天府”行动计划2.0版,成都在6月14日出台《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成都新十条”。“新十条”在全国首次提出实施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支持在蓉高校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时鼓励高校院所对既有职务科技成果进行分割确权,发明人可享有不低于70%的股权。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推动,成都“人才新政十条”也相应出炉,建立起“企业提需求+高校出编制+政府给支持”新型人才引进机制,面向全球招揽顶尖人才来蓉创新创业。同时,支持在蓉高校院所探索开展办学自主权、岗位设置、职称评聘、“双肩挑”人员管理等配套改革,鼓励科技人员为成果转化兼职取酬、离岗创业。
成都校院地合作的模式,引起了中央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经济半小时》两个名牌栏目,分别以《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西南交大的“小岗村试验”》和《科技成果确权 自主创新提速》为题,报道成都高校积极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探索。如今100余位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带成果、带技术创(领)办企业,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达900余项。
按照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引导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中央的政策方向。成都对校院地协同创新的种种探索,正是对中央交办的改革试验任务的落实,也正是对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的有力保障。(记者 王垚)
责任编辑:吴俊凡 来源:成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