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哥自创的士图书馆、的士博物馆

13.11.2017  17:06
的士图书馆藏书上万册,不少出租车师傅业余时间喜欢泡在这里 士图书馆藏身车间 的士博物馆收藏的鸡公车等藏品

  成都,大街小巷书店众多,雅士云集“藏龙卧虎”。在成都机投镇武青西二路的一个车间里,就隐匿着一个最具有烟火气息的草根图书馆,它是成都出租车师傅的精神家园——“的士书馆”,每当的哥的姐们回到的士服务站保养车辆时,总爱泡在这里。

  书馆楼上的“的士博物馆”,更让人震惊,收藏的票据包含轿子、马车、黄包车、鸡公车、三轮车、以及当下出租车的。走进那里,就像看到了一部有趣的成都出租交通史。著名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如此评价这个博物馆:“眼光独特,别出蹊径,原汁原味,它的每一件展品都充满着筹办者的开拓精神和辛劳汗水。它的开办者只是出租公司的普通工作人员,是成都的普通老百姓。

  袁庭栋认为,与其在媒体上刊几首诗几幅画,远不如眼前的“的士图书馆”、“的士博物馆”更能表明我们成都有文化……

  的士图书馆

  藏书上万册

  赠书众筹 文化大咖纷纷相助

  走进这个排满出租车的宽敞车间,左边,忙碌的师傅在修理汽车,机械声轰鸣;右边则是一个藏书量近3万册的小型图书馆,几位的哥正在安静地阅读,悄然无声,门口高挂一匾:“一边保养车辆,一边呵护心灵”。

  其实,2013年时,这里还只是一个普通的休息室,出租车师傅回忆,“满地的垃圾,烟头,扫都扫不过来。”当时还是蓉城出租公司负责人的张建提议,把驾驶员这个休息室改造出来,搞一个书屋。有人说:“的哥整什么高雅的文化?”但张建认为,的哥不低贱不卑微,也是默默为城市做贡献的一群人,他们也需要心灵的关怀。于是,说干就干,一群人开始行动起来。

  两个月后,“的士书馆”落成了,有150平方米,6排木质书架,总长度30多米。第二年,这里成为的哥们最爱来的地方,夏有冷气,冬有暖气,泡杯茶,捧本书,巴适!

  小小“的士书馆”,收获了四面八方的喜爱,所有增加的藏书都是众筹而来,藏书也从最初的一千册,短短一年就增加到近两万册。“的士书馆”还收到一份证书,被“世界纪录数据库”认证为“世界上藏书量最多的的士图书馆”。它还得到了成都文化人的鼎力相助,书架旁的展板上,清楚地列举了给“的士书馆”众筹的人物和单位名单。

  两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任芙康为“的士书馆”题词:世上是非短,书中日月长,并赠送了两套他签名的《文学自由谈》;已故成都知名出版人吴鸿,也是“的士书馆”的筹书大咖,捐书3000册;星星诗刊主编龚学敏也送来一批书,还特意把自己的新书《紫禁城》签名赠送“的士书馆”……

  成都商报记者看到,“的士书馆”的书种类众多,分为文学、艺术、历史、经济、哲学、政治、地理、军事等。墙上还挂满了书法和绘画作品,还订阅了《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交通报》等报刊。

  的哥读书会

  听讲座、开讲座

  “最资格的书香成都中的书香

  第三年,“的士书馆”管理员对来读书和借阅的人进行了统计,数据显示已达上万人次,其中不乏很多外来客人,比如2015年,“的士书馆”迎来好莱坞电影特效总监塞巴斯蒂安·卡里罗。很多的哥还带着家属来看书,还做了一个千名的哥读书墙。再后来,的士摄影读书会、的士职业道德讲堂也发展起来。几十名读书会会员组团不定期参加成都的读书分享会。

  2014年,成都诗人桑眉带了一群小学生到访“的士书馆”,请的哥们讲一堂城市交通课。后来,的哥们又走进乡村学校给孩子们讲课,开办学摄影实践活动,还捐了一个”蓉城的士书馆·乡村学校书柜”。仅2015年,他们就在成都各区县、社区、工厂、学校举办讲座超过20场。

  袁庭栋就是在一次分享会见到这些的哥的。2016年5月,袁庭栋在成都举办一场有关成都文化的讲座。当天到场的听众不少,台下靠后的一些位置上整齐坐着一排穿工装的听众,让他印象极深。讲座结束后,袁庭栋才知道,这10位听众是成都“的士读书会”的会员们。从他们口中,袁庭栋得知,成都的哥的姐不仅有自己的读书会、摄影协会,还有自己的“的士图书馆”。

  袁庭栋当时惊呆了,他说:“我激动,我佩服,我感慨。实话实说,我多次参加类似活动,诸如全民阅读、全民读书日等,这些活动都是自上而下组织的。而企业自己办起来的的士文化团体,来自基层生于草根,是最资格的群众文化生活平台,最资格的书香成都中的书香。

  的士博物馆

  记录成都出租交通史

  最原汁原味的出租车博物馆

  袁庭栋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这一切的主持者,就是蓉城出租公司的前负责人张建。“的士书馆”的知名度不断提升,的士文化藏品也越来越多。于是,在他的带动下,建立了全国唯一、也是世界唯一的“的士博物馆”,就建在“的士书馆”的楼上,取名叫“蓉城的士文化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院副院长、书法家魏学峰亲自题写了馆名。

  来到“的士博物馆”,一进门就可看见一辆红色出租车,这是上世纪80年代的成都出租车。转角处,放着一台鸡公车,这是民国时期的客运交通工具……这些都是张建收集,的哥们贡献的珍贵资料,被精心陈列在橱窗中。一路参观下来,还可以看到历年来成都地图和交通工具的变更。张建说:“的哥就是活地图,不仅是地理地图,还是人文地图。

  目前,“的士博物馆”藏品百余件,张建介绍,现已收藏了成都自清嘉庆以来出租交通业的一些实物、票据、凭证与照片,涉及营运轿子、出租马车、营运鸡公车、黄包车、城镇渡船、人力三轮车、机动三轮车、出租汽车等。

  收集整理馆藏的过程中,张建厘清了成都出租交通传承的基本脉络,也让他有了一个大胆的实践,写作了一本关于成都的士史话的书稿,诗人张新泉为书赐名《从晚晴开来的‘的士’——成都出租交通史话》。

  成都商报记者 陈谋

  专家点赞

  它们更能表明

  我们成都有文化

  著名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参观过不少中外博物馆。他说,成都的“的士博物馆”规模不大,展品不多,陈设不豪华,手段不时尚,但它眼光独特,别出蹊径,原汁原味,每一件展品都充满了筹办者的开拓精神和辛劳汗水。“我特别感动的是,它完完全全是张建个人带动几位朋友多年间默默努力的结果,是百分之百的业余劳动成果,百分之百的民办博物馆。它的开办者不是所谓的成功人士,只是出租公司的普通工作人员,是成都的普通老百姓。我认为,与其在媒体上刊几首诗几幅画,远不如眼前的‘的士读书会’、‘的士图书馆’、‘的士博物馆’更能表明我们成都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