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档案首次揭秘“电影往事”:既可买站票又可中场休息

05.01.2014  10:07


上世纪40年代电影广告。

成都第一家电影放映场所——昌宜影院电影票

1915年茶园专售女宾电影票章程

成都当年三女星,从右至左为黄今、黄侯、黄美。(照片由曹贵民提供)

□1924年,成都出现第一家电影院,当时为避免“男女授受不亲”而申请开女性专场 □1934年,成都大同影片公司正式成立,这也是成都历史上第一家属于自己的电影公司 □最初放外国电影时,找个嗓门大的人拿着话筒站在旁边,用成都方言向观众现场解说

@华西都市报:眼下,成都的贺岁档电影杀得难解难分,喜剧片、警匪片、爱情片……2D、3D、4D、IMAX巨幕电影等不同形式的放映模式,轮番上映,轰炸人们的视觉神经。但你知道吗?1904年,电影作为一种舶来品进入蓉城市场,到1924年,成都出现第一家以电影院命名的电影院,再到如今五星级电影院,人们的观影体验发生了很大变化。避免“授受不亲” 申请开设女性专场

档案记载,成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电影放映活动在1904年。当时大家对电影很陌生,叫法也五花八门。成都人较通俗的叫法—“电光戏”。在清末的《成都通览》里就记录了当时放“电光戏”的场景。在漆黑的房间里,放映员操作放映机,把胶片投影到白色的幕布上,显示出活动的图像。

1904年12月9日,据当时的《成都日报》报道:“美国活动电戏”在蓉上映,这是成都有据可查的最早的电影放映活动,也是最早在报纸登载的电影广告。

据记载,春熙路西段后面的华昌公司是成都最早放映电影的地方,票价是5角银元。

档案专家姬勇说,按当时的物价,5角银元并不便宜,相当于很多人家一个月的菜钱。即便如此,也不能阻挡成都人看电影的热情。每到“电光戏”放映的时候,黑压压的观看间常常座无虚席。

男女共处在黑黢黢的密闭空间里看电影,势必会有一些“问题”。为了规避男女授受不亲的问题,成都市档案记载,1913年和1914年成都的两家茶园向省会警察局申请:开设女宾专场。

两家茶园不仅承诺如果开设女宾专场,现场的执事杂役都由妇女来担任,绝对不会出现男女共处一室的情况。其中一家茶园—可园甚至还列出来七八条详细的细则。女性观众在看电影时,就连七岁以上的男孩子都不能在房间里逗留。

但最终基于各种原因,省会警察局没同意开设女性专场的申请。现场翻译“卓别林” 吼的全是成都方言

最初进入国内的电影,如卓别林等大师的无声电影,对于很多不懂外语的观赏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为了帮助观众了解剧情,姬勇说,电影院通常都是事先由懂外语的人将对白翻译成汉语,放电影的时候喊个嗓门大的人,拿着话筒站在旁边,根据影片播放的进度,用成都方言给观众进行现场解说。

到了有声电影进入成都,这样的现场解说显然就不合适宜了。电影院在拿到影片后,翻译人员根据电影情节翻译出电影的内容。接下来,由工作人员用书法体将翻译出来的文字分别写在玻璃板上,再由字幕员根据电影情节在荧幕旁边挂的白布上放幻灯“打字幕”。当时的一部电影一般需要100多片这样的字幕玻璃板。

根据《成都电影志》记载:当年成都上映《魂断蓝桥》时,片中女主人公玛拉听了误传丈夫洛依在前线阵亡后,万念俱灰沦为舞女。后来洛依凯旋归来,她自觉无颜相见,留信出走。映出这段情节时,银幕旁打出的是很有中国古典文化味道的字幕:“妾本秋菊,复遭风雨,而惹草沾泥,万难再傍君子,萎谢听之,勿以薄命人为念也!”每每放映至此,场内的成都观众肯定会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图实惠可买站票 10分钟集体中场休息

1924年4月,成都的新明电影院开业,这是成都第一家正式以“电影院”命名的影院。1936年,新明电影院迁至紧邻春熙路的城守街重建开业,设有座位1329个。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青年宫电影院。

老成都人赵清明回忆道,青年宫电影院会不定期上映《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地雷战》、《地道战》等当时流行的电影。一个电影院就可以富一条街,城守街上的糖果店、点心店、干杂店等小铺子,生意都很好。1985年8月,青年宫电影院又成为了蓉城第一家空调电影院。

爆米花、饮料是现在年轻人看电影必备的“神器”,姬勇说,以前看电影可以边看边喝茶。在电影院翻板椅子的背后,有一个用铁丝缠绕的托架,可以用来放茶杯,还有专人为观众掺茶。

姬勇说,最先看电影不兴座号,先来的坐好位子。如果想图经济实惠,还有站票可以买,票价只需要2角钱。在当时,还有一个惯例就是“中场休息”。那10分钟的休息时间,观众可以集体上厕所,也可以去电影院休息室翻阅电影海报。黄氏三姐妹走红引发蓉城男女“明星梦

到了上世纪30年代中期,电影已成为蓉城很多人娱乐消遣的重要方式之一。

1934年,一家由成都名媛黄侯女士和著名电影人万籁天共同创办的大同影片公司正式成立。这也是成都历史上第一家自己的电影公司。

大同电影公司拍摄第一部电影是有声电影叫《峨眉山下》,一炮而红。主角成都黄氏三姐妹——黄今、黄侯、黄美也随之走红,成了四川第一代的电影明星。这些活跃在荧屏上的光鲜形象,在很多蓉城男女心中种下了明星梦。

1936年8月中旬,黄侯着手筹备四川影片公司,并对外发布了招募演员的消息。成都档案馆保存了部分报名者的资料,报名者有公安局的警员、凤凰山机场的空军、特务团军乐队的号手、大中专校的学生、医院的护士、普通市民,甚至还有慈惠堂收容的流浪者和卖唱的歌女,年龄最小的只有14岁,最大的已经“奔四”了。这些预备演员参选的热情丝毫不亚于现在的选秀。

不过,海选出来的26个年轻人的明星梦打了水漂,因手续不全,被警察在电影院贴上“违法私设,奉令查封”的封条。虽然事后黄侯也给警察局写了说明情况,但再没下文。

华西都市报记者 张想玲合作单位:成都市档案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