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推行“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 机关干部下沉到网格

05.10.2014  08:49

原标题: 三视三问”重民意 全心全意为人民

群众路线到底应该怎么走?工作作风又要怎么改?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的两个积极性怎么充分发挥……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成都市通过深入学习、集中研讨,审视群众路线在成都的贯彻落实,将全市一直以来坚持执政为民的成都实践梳理总结为“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后,各区(市)县以“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为指引创新工作方法,在各项工作中初步形成以群众利益为根本、群众参与为主体、群众评判为标准的群众工作“闭合系统”。

干什么?问需于民;怎么干?问计于民;干得怎么样?问效于民——“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每个环节都体现了对群众工作的认真态度,体现了对群众的真正感情,体现了成都动真格、见真章完善干部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的决心。这份践行群众路线的“成都答卷”,为成都市巩固和扩大教育活动的成果提供了标准遵循、方法遵循,使群众工作与中心工作拧成“一股绳”,教育实践活动和经济社会发展“双促进、双胜利”。

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如何而来?

北部城区改造、二环路改造、环城生态区建设、社区免费公交……近年来,成都市实施的一系列民生工程,让群众受益匪浅。而这些民生大事的决策和实施,无不体现了群众的意愿。

早在2012年,成都网民“江天一色”发表了一篇网帖,强烈呼吁改造陈旧落后的城北地区。成都市委迅速派出调研组上门入户,大量走访群众了解民意。最后,根据群众要求,成都市决定启动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城市改造工程——“北改”项目,涉及城区面积200多平方公里、居民100多万。此外,成都还大胆地向群众“问计”,发挥群众智慧推动工作。在基层政府的引导下,片区内2885户居民创造性地组织起“自治改造委员会”。怎么改?怎么建?都由自治委自己来操办,大家相互信任,很多棘手问题随之迎刃而解。

不仅民生关怀“根植”于群众诉求,成都甚至把城市的发展大计交给群众来决策。城市怎么建设、产业怎么发展,市民群众最关心。成都采取“群众提意见、专家做方案”专群结合的工作原则,对市政交通、生态环境、社会治安、重大项目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事项,召开民主恳谈会,广泛吸纳民智。2014年,通过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成都从交通先行、教育助学、就业促进、社会保障、扶贫解困、医疗卫生、百姓安居、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生态环境10个大项目中筛选出163个项目,投入资金195.4亿元,实施年内新增城市绿化100万平方米、新增公交车2000辆、新增公益性幼儿园60所、提档升级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个等民生项目,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一系列民生举措充分尊重群众主体地位,把实事办到了市民心坎上,使群众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以激发并转化为巨大合力。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成都将实践经验梳理总结为“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即“视群众为亲人,问需于民;视群众为老师,问计于民;视群众为裁判,问效于民”。“视群众为亲人”表现为一种民生情怀,“视群众为老师”体现着一种态度,“视群众为裁判”反映出一种政绩观念。

用“三视三问”解决服务群众关心的问题

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青羊区坚持立足百姓福祉,追求为民务实,通过“三视三问”群众主体工作法,建立长效机制大力推动民生保障,切实深化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把整改落实作为事关活动成败的攻坚决战,用整改的结果来检验活动的效果,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问需于民,坚持尊重群众意愿,6年里3次启动搬迁都未成功的省人艺项目,终于顺利完成搬迁;草市街玉带桥社区的院落改造中,居民主动推了自己的违建;问计于民,坚持发挥群众作用,新华西路街道通锦桥路社区至今都还保留着“致通锦桥路社区居民的一封信”,这种不再等问题上门的作风转变在全区内蔚然成风;问效于民,坚持群众监督评价,群众反映的问题“立改立行”,更邀请群众来评价打分。

而在青白江区,当地在践行“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时,坚持问题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以民生诉求、困难群众、稳定工作“三本台账”为抓手,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的作用,确保台账真建立、问题真解决、群众真满意。此外,该区还建立了“乡镇干部联片、村干部包组、党员和村组议事会成员挂户”的民情联系网络,发动5600余名议事会成员及村组干部通过入户走访、田间地头谈心等方式全方位收集群众诉求34575条。村部设立民情收集接待室,在村务公开栏公开村议事会成员的联系电话,由村干部会同村议事会成员每月定期接待来访群众,方便群众随时反映问题,并对收集到的各类问题由村民议事会进行集体研判,剔除“假账”,建立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真账”。

把服务做到更好 “三视三问”延伸出“三进三帮三坚持

在新津县,当地在全面启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由县委常委带头,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全员参与,围绕贯彻落实活动各项要求和市委“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以“与群众在一起”活动为实践载体,推行“三进三问三帮三坚持”工作方法,实实在在解决问题、服务群众、助推发展,实现与群众“一起干、一起过”。“三进”,即“进农户、进车间、进楼院”;“三问”,即“问情况、问诉求、问作风”;“三帮”,即“帮思想、帮生活、帮发展”;“三坚持”,即坚持“标杆管理”、坚持“一线管理”、坚持“台账管理”。新津县委主要负责人在了解到烽火村群众反映自来水水压低的问题后,立即召集县水务局、永商镇专题研究,投入30余万元为社区安装了增压器,提高水压,彻底解决了社区群众日常生活用水问题。此外,花源镇党委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长乐村1条沟渠因沿途居民倾倒生活污水、养殖场无序排放,沟渠淤堵,臭气熏人,严重影响了附近村民生产生活。该镇将沟渠整治纳入台账,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和责任人。投入80万元,用2个月时间完成了全长1200米的沟渠清淤、浆砌、绿化,以往的臭水沟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值得一提的是,在“走基层、转作风”中融洽了干群关系。新津县全体党员干部以“进农户、进车间、进楼院”为载体,深入基层,开展组织共建、认亲结对,实行全员大走访,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增强了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截至目前,该县共收集问题5650个,其中,“四风”问题81个,困难群众类3352个,民生诉求类1864个,稳定工作类281个,组织建设类72个;而在“真帮扶、兴产业”中促进了增收致富。各单位充分发挥自身政策等资源优势,会同镇乡、村(社区)党组织围绕民生问题,切实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截至目前,帮助结对村(社区)引进项目13个,夯实村(社区)发展的产业支撑;免费开展就业培训和企业招聘会8场,为1151名群众落实了就业岗位。在“接地气、办实事”中促进了民生改善。通过网格化、全员化大走访,让机关党员干部真正接触“地气”,切身感受到基层的甘苦和群众的冷暖,有效增强了党员干部围绕解决民生之急、排除民生之忧办实事办好事的动力和热情。截至目前,全县共收集到民生诉求类问题1864个,已办结806个,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问计于民

机关干部下沉到网格

成华区在推行“三视三问”工作法时,通过“问需于民”,视群众为“亲人”,坚持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作为工作的重点,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第三方测评、“五进”活动、个别访谈、设置意见箱等方式征求意见,共征集各类意见3623条。通过“问计于民”,视群众为“老师”。充分尊重群众的集体智慧,积极发挥“网络问政”等新兴载体作用,拓宽民主参与的有效渠道。全面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将2900余名机关干部全部下沉到855个网格,实时掌握下情、及时处理民情,真正把集中民智、汇聚民力的过程转变为促进工作、推动发展的过程。通过“问效于民”,视群众为“裁判”。坚持整改问题听群众意见、整改情况请群众监督、整改成效由群众评判的原则,邀请“两代表一委员”、特邀监察员和群众代表等对重点部门、重点行业、重点项目的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改什么、怎么改、改得怎么样”完全由群众说了算。

践行“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增进了民生福祉,仅在成华区,就实现了公共财政支出70%以上投入民生领域, 10大类88项民生工程加快推进,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区,打造全国首批“院落健康驿站”。 “北改”工程无论是项目实施数量、拆迁总量还是投资量,均占全市“北改”一半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主战场”。全市最大棚改项目——成都内燃机总厂生活区改造一期基本完成搬迁。

而在都江堰,结合当地工作实际,都江堰市着力针对当地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工作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创新开展“138”活动——“强化一个主体地位,推进三大转变,做实八项为民工作”为主线,改进干部作风、解决民生合理诉求、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等。其中,该市政务中心17个部门43个窗口、人社分中心50个窗口已开展“338”分段延时服务工作,“朝八晚六”错时、延时服务工作制度,每天中午不间断办理业务,每天增加3小时工作时间为群众办理业务。进入政务服务中心的所有行政审批项目都可通过电子政务大厅开展网上审批,部分窗口还开通了网上预审、网上查询、咨询等业务,部分窗口开通代办业务,切实为群众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

与此同时,为了避免因窗口服务产生纠纷而有争议,都江堰市对市政务中心、分中心电子监察系统进行升级建设,实现对全市行政审批行为的全程监控。“我们在市政务中心、人社分中心新增监控点位89个,安装高清网络枪机89个,拾音器89个,以往只有录像,现在可以对办事群众和窗口人员的对话实施监控。实现了办事窗口视、音频全覆盖,也避免了潜在的纠纷。

用好微平台

真情真心服务群众零距离

当群众对政府工作有意见和建议的时候,或者遇到急需政府协调解决的问题时,传统的做法往往需要上门找政府部门咨询和办理。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武侯区就通过微博、微信进行创新,运用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受众面广、互动性强、便捷度高的特点与优势,突出抓好“微学习”,增进“微交流”,实施“微问政”,强化“微监督”,有力提升践行群众路线的实际效果。该区80家涉及民生的单位开通政务微博并集体亮相,直面网民微博问政。网友通过咨询武侯微博政务厅就可以及时解决各类问题,与此同时微博政务厅也成为该区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的重要渠道。同时,通过“微交流”和“微问政”,树立服务意识,搭建“网上反映-网下处理-网上反馈”多部门联动流程,形成良性互动。截至2014年上半年,“武侯发布”对704条网民反映的噪音扰民、治安管理、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和诉求做到100%回复,解决率达95%。

据了解,武侯区专门出台了《武侯区政务微博管理办法》,把强化网民评效作为“微督查”的主要标准——工作时间1小时内、非工作时间8小时内必须回应网民诉求的同时,建立限时督办制度,规定一般问题在24小时内处理解决,较难问题在48小时内处理解决,复杂问题在72小时内处理解决,对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向网民说明原因。

对于“三视三问”,其他区(市)县也有各自的探索和实践。在邛崃,聚焦受灾群众所需所盼,当地构建了“四个平台”集民情。把了解掌握灾区群众迫切需求作为群教活动重点,搭建民意收集、干群互动、窗口接访、“四风”留言四个平台,畅通意见征集渠道。蒲江则秉持“五心”品质,发扬“三气”精神,创新“1+4”工作法,带领群众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推行 “三点三线三面”工作机制(三点:党员干部的联系点、职责点、效能点;三线:为民服务的联系渠道、办理渠道、追踪渠道;三面:群众工作的覆盖面、服务面、满意面),构建多维度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格局。而在金堂,为落实“党群零距离,真情惠万家”要求,立足“大发展、大拆迁、大矛盾”的镇情,金堂将教育实践活动作为破解“工作推进难、维稳压力大、群众不满意”三大发展瓶颈的“金钥匙”,坚持“规定动作不走样”,创新实践工作机制,推进活动深入开展,初步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基层基础再夯实,服务效能大提升,人民群众更满意”的目标。

成都传媒集团记者 雷浩然 董馨 李娅 刘友莉 张强 袁勇 肖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