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应抱团抗霾 污染企业禁止布局
夏华祥接受本报采访。
华西都市报见习记者李姗姗摄影吴小川
26日,本报推出“四川两会华西定制”,首篇报道关注“环保警察”,在广大读者中引发强烈关注。昨日,华西传媒呼叫中心96111电话一直响个不停,网友们也纷纷与华西都市报两微一端、掌上四川“两微一端”、百度传媒华西频道等进行互动。记者梳理发现,近五成的市民和网友都十分关注雾霾治理。
雾霾重重,如何突围?农工党在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的集体提案,就剑指这一热点话题:从雾霾源头治理,调整产业布局算好“长远账”,建立成都平原禁止落户产业清单,污染企业禁止布局。在GDP考核上增加“环保”砝码,减少“增长”砝码……对于如何抱团抗霾,农工党提出了不少解决的方法。
治霾,首要的是抓住产生雾霾的源头。近二三十年来,四川人口、工业迅速向以成都为中心的绵阳、德阳、眉山、乐山等成都平原城市群集中。“由此产生的不合理产业布局,是成都平原产生雾霾的源头。”省政协常委、农工党四川省委副主委夏华祥说道。
“该调整就调整。成都这样的大城市需要减负,不要什么都堆在成都。”夏华祥给出了他们的解决方案。更长远的谋划,是整个成都平原制定一张图工程,在城市布局、城乡规划、产业发展上要实现一体化建设,全面统筹,算好“长远账”。夏华祥说,全面协调在产业设想上,是制定区域产业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路线图。
此外,机动车移动污染、扬尘污染、生物质燃料污染等,也是形成雾霾的重要原因。对于机动车带来雾霾的问题,夏华祥表示,简单的限牌只能治标,是一种被动的应急反应。“即便局部区域内不堪重负,实在需要限牌,也需要严格的程序评估。”
发展绿色交通,将极大助力环保。“如改善道路交通体系,机动车采用新能源,能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夏华祥说,同时要完善监管体系,加大对环境破坏的处理力度。
提议建立《成都平原禁止落户产业目录》,在夏华祥看来,是此次提案的最大亮点,也是突破。
禁止落户产业清单一旦出炉,将是严控工业排污的一大“法宝”。夏华祥说,“比如在制度层面,可以事先明确哪些产业不能落户,以防触碰环保‘红线’。像那些高耗能、高污染,不符合国家产业要求的,就要列入禁止清单。”
“规定凡是污染企业一律禁止在成都平原布局。”夏华祥说,同时要对现有成都平原禁止落户产业的企业逐步淘汰,或是调迁出成都平原。“此外,要制定鼓励政策,完善迁入地、迁出地的财税体制,协调各方的利益。”
夏华祥说,“同时,在环境评估上,成都平原要制定远高于国家标准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大环保成本。”
以“GDP崇拜”为特征的发展观已经过时了。夏华祥说,现在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注重质量和效益,将绿色GDP考核落到实处。
“‘环保’与‘增长’,就如同处在政府政绩考核的天平两端,增加‘环保’砝码,减少‘增长’砝码,扭转天平两端的失衡状态,尤为迫切。”夏华祥说,对于成都平原的区域联防联控,可以给予先试先行的政策支持。利用经济减速换挡期,通过调整利益砝码,才能更好地激发地方政府联防联控大气污染的内在动力。
“比如说,成都双流工业集中,而郫县上风上水,注重生态,那么就不能以单纯、统一的经济指标来考核两地。工业集中区要加重环保考核,对生态城市则不能过高追求GDP值。”夏华祥说,从利益协调上要因地制宜,提出有针对性的考核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