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就业结构逐步优化

17.09.2019  16:01

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乃民生之源。记者近日从市统计局获悉,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成都市在积极就业政策推动下,就业吸附力持续增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逐步优化,工资收入快速增长,矢志不渝朝着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奋斗目标前进。

2018年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达71300元


比2000年增长了588%

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市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平均工资水平更是飞速增长。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实施系列工资调整措施,普遍实行计件工资制、奖励工资制度,建立津贴制度,1985年成都市平均工资水平首次迈上千元台阶,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1092元,是1978年的1.9倍,年平均增长9.4%;1985年之后国家针对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进行系列调整改革,部分职工工资收入得以提高,至2000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370元,1985年-2000年15年间,成都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850%,年平均增速高达16%;2003年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成都市积极贯彻执行,建立分区域、分职工类型最低工资制度,有效保障低收入职工劳动权益和合法利益,2018年成都市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达到71300元,比2000年增长了588%,年均增长11.3%。

2018年全社会就业人员达934万人


是1978年的2.5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市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结构逐渐优化,带动就业空间扩张,就业队伍壮大。2018年成都市全社会就业人员达934万人,是1978年的2.5倍,年均增长2.3%,年均增加14万人。

从城乡就业规模看,2018年城镇就业人员614万人,是1962年的9.9倍,年均增长4.2%,年均增加10万人。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生产力的二次解放和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乡村就业人员进入快速增长时期,1978年-1994年,全市乡村就业人员由262万人增长至400万人,年均增长2.7%,年均增加8.6万人;之后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部分劳动力不断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乡村就业人员呈现逐年减少趋势,至2018年全市乡村就业人员320万人,比1994年减少80万人,年均降低0.9%。

从城乡就业结构看,随着城镇就业比重逐步提升,城乡就业结构发生转变,城镇经济成为就业主体。全市城乡就业比由1978年的30∶70逐步变化到2018年的66∶34,城镇就业比重提高36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


有力扩充就业渠道

改革开放进一步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就业渠道逐年增多,内资、外资、私营等经济类型日渐丰富,个体从业者创业活力不断增强,成功实现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就业模式向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就业体制的转变。

数据显示,2018年城镇私营和个体就业人员306万人,是1959年的103.6倍,年均增长8.2%,年均增加5.1万人,占城镇就业人员比重达49.8%,比1962年提高44个百分点,城镇私营和个体已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2018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308万人,是1957年的8.7倍,年均增长3.6%,年均增加4.5万人。

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二三产业成为就业主体

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二、三产业就业容量持续扩大,加之一产业就业人员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二产业就业比重明显提高,三产业成为吸纳就业主要渠道,全市就业结构实现“一三二”向“三二一”的重大转变。

1978年-2018年全市三次产业就业人员占比由63.4∶16.2∶20.4逐步转变为15.0∶32.3∶52.7。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从1978年的236万人减至2018年的140万人,年均减少2.4万人,占比减少48.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从60万人增加至302万人,年均增加6万人,占比提高16.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从76万人增加至492万人,取代第一产业成为吸纳就业主体,年均增加10.4万人,占比提高32.2个百分点。(记者 李艳玲)

原标题:成都市在积极就业政策推动下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就业结构逐步优化


又见河之南 这份“成绩单”很硬核
  原标题:联播+ | 又见河之南 这份“成绩单”News.Sina.com.Cn
四川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原标题: 四川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Sc.China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