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平:成都入群音乐之都 再现历史高光时刻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成都的音乐之美在历史上曾有过高光时刻。如今,以“三城三都”为城市新品牌的成都再次走入亮眼的光晕中。
4月11日,走过华盛顿、柏林、墨尔本等城市之后,第八届音乐之都城市大会首次来到中国成都。这不仅是大会创办以来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一次盛会,也是成都举办的首个世界级音乐产业大会。来自全球19个国家的400余名重要政要嘉宾、知名音乐企业代表和音乐艺术人士齐聚,共商成都创建音乐之都的发展方向。大会期间,成都与2006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首个“音乐之都”——意大利博洛尼亚签署“音乐之都共建计划”,此举意味着成都入群“国际音乐之都”。
从这个高端顶级的“群名”不难看出,音乐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城市着力打造的新名片。以音乐之名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已是众多城市发展的选择路径之一。成都在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进程中,以音乐为抓手打通文化传播渠道,其别具魅力的天府文化、生活美学将传播更远,成都城市形象也因此更具辨识度、饱满度和鲜活度。
对于成都而言,音乐始终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城市走过的悠悠岁月,浸润着千年历史和记忆。在成都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有音乐滋润和哺育着城市文明的发展。如永陵出土的五代时期二十四伎乐已透露出成都与周边遥远民族部落的密切交往,当代成都的藏羌彝音乐文化、巴蜀音乐文化以及流行音乐文化,则见证了成都文化蕴藏的基因和包容的态度。
那么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成都,又将携带音乐走向怎样的未来?从城市治理、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音乐以情感和美感凝聚共识,推动城市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弥合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音乐不因地域而区隔,起着连接和润滑的作用。随着当今城市治理逐步走向精细化,公共服务和管理逐步下沉到社区,利用音乐建立共同的社区文化,促进社区成员的相互认同,不失为解决纠纷、营造友好环境的一种较好方式。
放眼世界,探索音乐和社区治理相结合的城市不在少数。美国乡村音乐的摇篮纳什维尔就利用社区与音乐碰撞火花,产生出奇迹。这里,不同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音乐节呈现出彼此的差异性与共同性,音乐把社区成员紧紧链接在一起。在牙买加首都金斯顿,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音乐类型雷鬼,是当地农业人口向城市迁移过程中创造出的独特文化,城市迁移人口使用音乐作为发声渠道,来适应新的生活,以饱满的情绪产生强大的情感张力,唱出了群体的自我认同,同时雷鬼音乐的传播也让扎根在城市的“土著”更为了解和接受城市新成员。可以想见,作为西南地区多元文化重镇的成都,抱持着走向世界城市的梦想,将因音乐而加快呈现独特文化调性,加快融入世界。
从音乐产业发展而言,音乐已然成为城市更新和转型发展的新动力。如果说工业时代以生产构建发展逻辑,后工业时代则以消费构建发展逻辑,将重心回归到人本身。音乐产业围绕人的精神需求构建场景,在满足人的情感的同时,拉动经济低碳、可持续发展。当前,成都正围绕建设“三城三都”,打造国际音乐之都的目标,推动音乐产业加快发展、跨越发展。2018年,成都音乐产业市场总收入397.86亿元,同比增长21.69%。随着城市音乐厅等场馆的加快建设和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等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成都建设国际音乐之都的目标,正在稳步推进。
发展以音乐产业为代表的创意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新兴趋势之一。过去,许多城市围绕音乐产业的上下游做文章,如今则更流行音乐的跨界合作。夜间经济和音乐旅游,或就是两个令人惊喜的经济新增长点。目前,从阿姆斯特丹、纽约到东京,繁华的世界城市都在尝试从夜晚挖掘经济潜力,在白天的繁荣之外,塑造一个同样具有经济活力和人气的夜间消费场景。马来西亚探索出的雨林音乐节等形式,让音乐和旅游体验相结合,不仅带动当地基础设施发展,也让沙捞越成为了马拉西亚乃至全球音乐旅游的一大目的地。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成都打造音乐旅游也将拥有广阔的潜力。今年春节,成都以“夜游锦江”丰富夜游经济形式,也成为全国最早提出打造夜间经济的城市之一。当游客们乘着小船悠悠,在光影璀璨中欣赏《蜀宫乐舞》等经典音乐形式的现代演绎,成都的音乐之魂穿越千年重生,成都的音乐产业又迈出了全新的一步。
责任编辑:张维 分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