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昨日24时 成都优良天数达到217天!
217天!
截至11月17日24时,成都今年的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17天;打破了2015、2016年,连续两年全年空气优良天数214天的纪录。
秋冬季历来是四川盆地的重污染天气高发期,不过,今年成都的情况有所不同: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成都也多次出现空气质量优良天。在11月8日启动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后,成都在主动减排和冷空气的双重作用下,首场重污染天气阻击战取得成效,连续“抢”出多个蓝天,甚至还出现“艳阳天”,为此,市民中还掀起了一轮“朋友圈摄影大赛”。
刘佩佩和漆奇小两口可谓“完胜”,他们晒出的是结婚一周年纪念照:波光粼粼的兴隆湖畔,湛蓝的天空下,五彩的花草间,洁白的头纱遮不住爱侣的笑脸,甜蜜的滋味从屏幕里溢出来,吸引了200余位亲友点赞。刘佩佩说,提前查过天气预报,知道那天会出太阳,本打算在自家楼顶上拍一拍就好,但没想到天气能好到那个程度,于是立刻叫上老公,开车去兴隆湖边,“在冬日暖阳下连拍了3个小时,开心死了!”
与市民的直观感受一致,来自市环保局的监测数据也显示,今年成都的空气质量相比去年有了大幅的改善:截至11月16日,PM10、PM2.5累计平均浓度分别为83微克/立方米、51微克/立方米,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12.6%、10.5%。首个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在17日零时解除,而就在解除后的当天,成都再拿下一个优良天,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17天,同比增加14天,超出去年和前年全年的优良天数。
科学谋划
重污染天气防治
“这样的成绩非常来之不易。”四川省环科院院长叶宏分析,去年和今年,成都均是在11月上旬启动了当年的第一次重污染天气预警。去年从11月15日到22日,持续8天,期间,PM10浓度均值为186微克/立方米,小时峰值为319微克/立方米;PM2.5浓度均值为109微克/立方米,小时峰值为194微克/立方米。
而今年,《成都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2017年修订版)》的施行,降低了预警启动门槛,污染减排措施更准、更严,参与的市民和企业更广泛,参与方法更多元,“对于重污染天气的防治从‘遭遇战’,变为了‘阻击战’”。
自11月8日0时启动今年第一次预警,截至16日24时预警解除,PM10浓度均值为85微克/立方米,小时峰值为171微克/立方米;PM2.5浓度均值为57微克/立方米,小时峰值为116微克/立方米。对比去年的数据,可以看到,主要污染物浓度今年均值仅为去年均值的一半左右,PM10浓度更是今年峰值比去年均值还低。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只有在绿色装点下,巴山蜀水才会更加美丽。对于成都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亲切关怀,主要领导多次来蓉调研指导工作,要求成都平原8市要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中央和省内环保督察整改落实,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在总结吸收以往经验和进一步摸清排放源头底数的基础上,科学研判,提出“650”工程,开展压减燃煤、控车减油、治污减排、清洁降尘、综合执法、科技治霾“六大行动”。6月,成都又正式出台《实施“成都治霾十条”推进铁腕治霾工作方案》(简称“成都治霾十条”),重点围绕源头治理、分类治理和协作治理,促进成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成都市多次召开大气污染防治现场办公会,采取现场评比、集中督办、抽查检查、对空气质量排名、约谈排名靠后区(市)县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压实了各区(市)县、各有关部门的责任。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环保系统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2542件,处罚金额1.69亿多元。成都公安侦破10起非法经营不合格柴油系列案件,累计查获不合格柴油900余吨,有效遏制了不合格柴油使用对城市大气环境的不利影响。
截至10月21日,已完成719台燃煤锅炉淘汰和清洁能源改造,禁燃区(绕城高速以内)燃煤锅炉已全部“清零”。
截至10月23日,已完成21450辆黄标车淘汰,黄标车存量降至2476辆。
目前,列入落户产能淘汰计划的100户企业中,完成88户落后产能工艺或设备的拆除,剩余12户已实施停产、断电、断水,不再具备恢复生产能力。全市已关闭取缔14148家“散乱污”企业;主城区已有432家烧烤店完成“炭改电”改造,完成率92.7%。
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积极开展建设工程文明施工达标工作和扬尘在线视频监测工作,目前全市1358个符合安装条件的建设工程项目已全部安装扬尘在线视频监测设备。
另外,“多尺度喷淋喷雾除霾技术”军民融合项目研发稳步推进,目前已完成了外场验证试验平台搭建和初步调试;建成大气科研重点实验室,完成精细化污染源排放清单调查,结合成都实际,进一步提升我市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及评估数值模拟精准化……
冬病夏治
夏季臭氧、冬季雾霾
污染程度均减弱
众所周知,“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一种特色疗法。今年,这种理念首次被运用于我市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且收效明显。
“一个区域的环境容量就像一只杯子,气象条件决定了杯子的尺寸,排放大气污染物就像往杯子里倒水。区别在于,如果水超出杯子的容量,就溢出去了;而在固定气象条件下,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超出了一个区域的环境容量,就难以正常扩散,导致这个区域的污染物浓度超标,从而出现污染,影响大家的生产生活。”成都市环科院副院长谭钦文解释,受地理气象条件所限,每年冬季成都市的降雨都会大幅减少,近地面逆温频率上升,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稀释和扩散,大气环境承载能力明显下降,极易引发颗粒物污染。而夏季天气炎热,气温较高,颗粒物相对容易稀释、扩散,但空气氧化性增强,促进挥发性有机物向臭氧和PM2.5等二次污染物转化。“因此,在冬季减少大气颗粒物的排放,在夏季减少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对于改善我市环境空气质量,减少重污染天气,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成都创新地将“冬病夏治”这一疗法用于大气污染防治,其核心在于协调重点排放企业错峰生产。
随即,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引导重点企业错峰生产施工的通知,通知中明确了在不同的时间段,各类企业如何错峰生产、大项目如何错峰施工。
要求:每年7至8月,引导排放挥发性有机物的重点企业错峰生产,大中型装修工程错峰施工。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时,则按《成都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应急减排措施执行。
“近日因为成都启动了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按预警安排我们停了一条生产线。”四川亚东水泥有限公司副厂长邱国维介绍,该厂位于彭州市,有3条年产量200万吨的生产线,排放的主要是颗粒物。今年以来,为了进一步配合“650”工程的部署,该厂尽量把生产计划放到了扩散条件更好的夏季实施,而扩散条件较差的冬季则更多执行限产停产计划。
“冬病夏治”效果如何?用数据说话,截至11月16日,PM10、PM2.5累计平均浓度分别为83、51微克/立方米,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12.6%、10.5%……夏季的臭氧污染也得到了缓解,监测数据显示,在主要污染物为臭氧的6~9月,今年成都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90天,比去年同期多5天;轻度至重度污染32天,比去年同期少5天。特别是今年8~9月,成都还突破性地创造了连续26天无臭氧污染的记录,得到国内臭氧污染防治研究专家团队的高度评价。
共治共享
市民用绿色生活方式
换回蓝天白云和幸福感
成都今年1月获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且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市新经济发展大会上,“绿色经济”成为成都将着力发展的“六大新经济形态”之一。绿色低碳基因正慢慢渗入成都人的心间,成为市民、企业、机构的自发行为。
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成都市经济稳定增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725.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1%,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成都市的单位GDP能耗却同比下降3.08%,节能环保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71亿元,同比增加3.5%。此外,成都的清洁能源在2016年底占比就超过一半,达到了54.41%。
今年7月23日,成都交警“蓉e行”众治联盟平台正式上线,截至11月13日9时,“私家车停驶申报”总天数为31734天,也就是说,平均每天都有约278位成都车主主动通过该平台申报停驶机动车。
来自国内共享单车两大领导品牌摩拜和ofo的数据显示,成都市共享单车累计注册用户总数已超千万人,日活跃用户也在百万量级;自去年11、12月相继在蓉投放以来,成都市民使用这两大品牌单车的骑行总里程已超8亿公里,相当于绕赤道约2万圈,绕成都绕城高速超941万圈;减少碳排放量约10万吨,相当于植树约2千万棵,相当于约2万辆汽车一年的排放量。
这些数据还在持续上升。这也为大气污染防治增加了信心。
“大气污染防治具有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从根本上解决大气染污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耐心和定力,更需要全体市民的共同参与。”市环保局党组书记张军表示,成都用全省3%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全省20%的常住人口,贡献了全省36%的GDP,环境治理难度不言而喻。但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统筹推进下,成都逐步摸索出一套科学治理的路子,并得到了初步验证,“只要全市人民和企业都积极加入进来,行动起来,我们一定能够打赢这场‘蓝天保卫战’,把成都建设成为人人向往的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成都晚报记者 薛欢 摄影记者 张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