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滩上崛起新能源装备制造"航母"
地处城郊的酒泉工业园区,曾是沉睡了千年的戈壁滩。如今这里一座座充满现代化气息的高大厂房鳞次栉比,一台台大功率风力发电机被成功组装,一辆辆装满风机叶片的车辆在园区穿梭,一块块光伏发电板在工人们的精心编制下“现身”……历经14年的建设,这里已成为西部最具潜力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航母”。
昔日戈壁滩今日新能源基地
走进肃州区东洞滩光伏产业园,一片片整齐划一的太阳能电池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它们点缀着这片大地,已经成为了广袤的戈壁滩上最耀眼的美景。
“去年3月份开工建设,7月底朝阳50兆瓦电站就已经全部建成,开始并网发电,需要耗时至少半年多的工程仅仅4个多月就完成了。”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东洞滩1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完成这个项目,工作人员是从阳光电源合肥总部过来的,克服气候不适应、生活不习惯等各种困难,在园区里创造出来了工期缩短2个月的奇迹。
这仅仅是东洞滩光伏产业园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
看到阳光电源的项目进展,其他入驻企业也不甘落后,大家你追我赶,整个园区内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为了给企业创造良好的入驻环境,让更多的企业栖息在肃州这片广袤的戈壁绿洲上,肃州区投资了5600多万元对园区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
正是因为肃州区亲商、敬商,对企业的大力支持,无论是本地企业还是外地企业均纷纷闻讯而来,扎根在了这片雄厚的土地上。目前,全市已引进金风、正泰、航天万源、京城控股等国内行业知名企业,建成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50家,形成了年产风机2000台,叶片3000套,光伏电池组件300兆瓦,逆变器1000套,风机电机500套的生产能力。
昔日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如今崛起了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
闻“风”而来
回首发展历程,酒泉市工业园区通过走“园区兴工”之路,带动工业布局调整,实现了由乡镇工业向园区工业转变。
2000年底,肃州区开始规划建设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的工业园区,通过走“园区兴工”之路,带动工业布局调整,实现由乡镇工业向园区工业转变。
2008年,肃州区抢抓建设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历史机遇,乘风而上,借光发展,在园区内规划“园中园”,开始建设10平方公里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重点发展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光伏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关联制造产业和配套服务业。
同年5月,酒泉市委、市政府通过客观判断市情,针对各县市竞相上马装备制造产业项目的热情,果断作出决定,“除部分塔筒制造企业外,其它风电装备制造业一律入驻酒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这为园区的集聚壮大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一批批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闻“风”而来。园区先后与风光电装备制造领军企业华锐风电、金风科技、东方电气以及风机总装知名企业中复连众、中材科技、中航惠腾等签订入园协议
2013年,风电开发建设总容量累计已达到1020万千瓦,光电开发建设总容量累计已达到3276兆瓦,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4.6亿元,实现收入115.8亿元。
新能源装备产业的发展不仅为新能源发展提供了装备支撑,有力促进了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且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也成为酒泉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发挥了重要的引领、辐射作用,为工业转型跨越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资源换装备拉长增粗产业链
2013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酒泉工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酒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现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 酒泉工业园区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又一“春天”。
当昔日的戈壁荒滩成为了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园区,酒泉人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在看到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取得的巨大成绩的同时,酒泉人也应正视存在的突出问题。从现有企业层面来看,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大都以设备组装或简单加工为主,高科技、精深加工的产品少,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程度低,产业链条短,可持续发展能力弱;上下游缺乏有机衔接,产业链节点缺失较多,有的产品产能过剩,有的还是空白;部分企业的产能没有与资源配置有效对接,订单较少,不能满负荷生产,效益不高甚至亏损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阻碍了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影响了酒泉市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
今年4月,酒泉市出台了促进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资源换装备、以市场换产业。对新建风机主轴、齿轮箱等重要节点项目的企业,安排资源配置指标;对大量使用本地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产品的企业,适当配置资源,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拓展发展领域。
通过补链、抢链,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围绕现有产业链条的缺失环节,制定最优惠的政策,引进落地,打造完整的产业链。积极引进光热发电设备,力争在我酒泉市建成西北第一个光热设备制造产业园。
另一方面,酒泉市也在及早谋划引进风光储输设备、太阳能汽车、分布式光伏电站等高端设备,把该市打造为全国重要的光伏光热装备制造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