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扩张或深耕本土 成都智能停车APP面临选择

09.12.2016  07:07

7日,成都市,智能停车系统可以通过APP提前预约停车位。

  华西都市报记者董兴生摄影吴小川

   成都停车APP两种发展方向

   1

   固守路线

  在成都30多个小区以及部分大型商业综合体、医院、景区等,完成了传统停车场的改造升级,平台1.7万人

   运营模式:

  ●引导停车场周边的居民,在夜间使用停车场内闲置停车位

  ●停车场所在的商业综合体内商家在平台上发布促销信息

   2

   激进路线

  在成都、重庆、西安、广州、深圳等地改造数百个停车场,平台注册用户近20万

  运营模式:数轮融资,快速成长

  与近期突然火爆的共享单车一样,作为共享经济的分支,智能停车APP跟着火了起来,同时也催生出不少创业公司。仅在成都,就有停如意、“e泊车”等APP。与传统停车不同,智能停车系统可以通过APP提前预约停车位,在进场时可以自动识别车牌,用户离场时,不需要现金支付,而是通过手机APP自动支付停车费。此外,智能停车还可以实现用户引导,用户可在手机APP搜索附近闲置停车位。

  不过上线仅一年多的智能停车正面临两难选择,要么稳扎稳打意味着步步为营,随时纠偏;要么快速扩张意味着抢占市场,抢得话语权。智能停车APP的创业者正面临方向性选择。

   稳扎稳打让项目活下去

  成都两家智能停车服务商上线时间都较短,但扩张速度有明显差异。停如意自2015年9月上线至今,在成都30多个小区以及部分大型商业综合体、医院、景区等,完成了传统停车场的改造升级,平台活跃用户约为1.7万人。

  停如意董事长王小华认为,拒绝盲目扩张是停如意的一个特点。“现在每做一个项目,都可以找到赢利点。”王小华说,赢利点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中之一是引导停车场周边居民,在夜间使用停车场内闲置停车位,并收取一定服务费。

  “另一个赢利点是,停车场所在的商业综合体内商家在平台上发布促销信息,通过平台引流产生的每一笔消费,都会收取一定费用。”王小华透露,停如意覆盖的每个商业综合体,“平均每天会产生500次引流”。

  王小华说,稳扎稳打的发展策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一年时间的不断试错和修正。“不能盲目烧钱,而是步步为营,让项目活下去。”王小华说,从2015年2月至今,他已经投入了800万元,这些资金全部为自筹。

   快速扩张更易拿到融资

  另一家成都本土智能停车平台“e泊车”在上线两年间,已在成都、重庆、西安、广州、深圳等地,改造升级了数百个停车场,仅在成都就有超过200个停车场,平台注册用户近20万。

  在盈利模式上,“e泊车”与停如意相似之处在于,在夜间将闲置停车位提供给周边无处停车的居民。“给B端客户增加收入,在增加的部分,我们会有一些分成。”e泊车CEO陈诚告诉记者。

  陈诚坦言,“e泊车”初期的快速扩张“确实比较烧钱”,从2015年7月到2016年4、5月间,“烧了很多钱做前期扩张”。“快速扩张时,我们也犯了一些错误。”陈诚说,去年9月份,“e泊车”拿到了近千万元天使轮融资,近期也会有新一轮融资。

  “一些停车场项目并没有说得那么好,甚至很差,但销售人员为了签合同拿提成,会上报一些虚假的数据,比如只有100个停车位,会说有300个。”陈诚认为,快速扩张需要管理到位,但“还是要先想好盈利模式”。

   开发增值服务重模式需要瘦身

  不管从哪方面来看,智能停车都是一门模式比较“重”的生意。仅在改造升级传统停车场方面,每改造一个停车场,车牌识别系统、道闸、车位显示屏等硬件设施的花费就在20万元以上,而成本回收则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周期。因此,各智能停车服务商都在寻找解决之道。

  “我们每做一个项目,都提前做资金平衡测算,所投入的软硬件成本大概需要一年半左右时间,才能收回。”王小华说,目前投入的800万元是他个人出资。“2017年会在苏州、南京等城市扩张,因此也有资金方面的需求。”

  不过,王小华透露,为缓解资金压力,他与四川一家融资租赁平台达成合作。“最长可以提供10年的设备融资租赁,也就免除一次性硬件投入过多。”而在“e泊车”,陈诚也寻求其他带来收益的途径。

  “面向C端消费者,平台已经上线了车辆保险、洗车等服务,下一步还要上线车辆贷款、车辆保养等车后服务。”陈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