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决策——高考志愿填报谨记“十要十不要”

20.03.2015  12:19
志愿决策—— 高考 志愿填报谨记“十要十不要

高考 志愿填报,说简单非常简单,只需知道9个字,即“凭实力,选 学校 ,择专业”,4个关键词,即“实力、选择、 学校 、专业”;可说难也非常难,它要求考生将自己的 高考 竞争实力与所报考 学校 的竞实力完美结合。那么, 高考 志愿如何才能填得好、报得巧呢?笔者认为,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到“十要十不要”。

(一)要重视抓早,不要轻视赶晚

很多家长、考生认为, 高考 志愿填报几天就能搞定。情况真的是这样吗?以本科为例,考生一般需要填报一本、二本、三本三个批次的志愿,每一批次至少要考虑5所院校,加上一定的备选 学校 ,这样志愿填报涉及的 学校 就可能达到15- 20所。

考生及家长需要对这些高校大致有个解,需要解读各个高校的 招生 章程的内容,把它们读懂、弄通、吃透,需要掌握这些 学校 前几年的最低录取分数线(简称校线),并测算出当年大致的校线,等等。

高考 志愿要做到填得好、报得巧,没有几个月的时间是拿不下来的。因此,希望家长和考生一定要重视 高考 志愿填报,早作准备,不要等到考试完了以后再抓,那样很可能就来不及了。

(二)要分清主次,不要包办代替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涉世未深,而自己经验丰富,对于 高考 志愿填报也当仁不让。其实这是很不合适的。首先, 高考 考生大多十七八岁,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他们对社会,尤其是对自己想上什么 学校 及专业,有一定的认识。其次, 高考 志愿填报的目的是上 大学 ———读书。而这个书是由考生去读,如果他不认可、不感兴趣,是不利于他学有所成的。所以在志愿填报这个事关孩子理想与前途的事情上,应该以考生为主,家长只起参谋、辅助的作用,绝不能越位,更不可包办代替。

(三)要有理有据,不要凭想当然

高考 志愿填报是关系考生命运和前途的终身大事,可现实中还有些考生及家长跟着感觉走,仅凭想当然、靠道听途说就完成了志愿填报。那么,应该怎样选择 学校 呢?

首先,要了解 学校 的“前世今生”,全面客观地了解 学校 各方面的情况。

其次,要从 学校 的内涵上去识别 大学 。如 学校 的办 学历 史、发展过程是怎样的?是属于本科一批还是本科二批 招生 ?是否属于“985工程”、“211工程”院校? 学校 的强势学科、特色专业和课程有哪些?是否有重点学科?师资力量如何?总体就业率怎样?保送研究生或 考研 录取的比例如何?文理科的均衡情况怎样?等等。

因为文理科均衡可以使学生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全面发展;重点学科代表了有关职能部门对 学校 该学科的认可度;院士、长江学者、教授的水平和数量是 大学 整体实力的重要指标;就业率、就业层次和就业地域将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去向。

(四)要量体裁衣,不要只追名校

我国的 高考 招生 历来是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可是,有些考生认为自己平时成绩或 高考 考分较高,就放出豪言或暗自打算非某某名牌 大学 不上。如果说这仅仅是他学习上的追求目标,那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在 高考 志愿填报时依然如此,就不可取了。要使 高考 志愿填报成功,要把握两个竞争实力,做到恰如其分。第一个是由考生平时学习情况、 高考 考分情况、思想品德隋况、身体健康状况、家庭经济情况、其他个征情况等组成的自身竞争实力。

这其中,无论哪个要素出现了缺陷,都会影响考生的整体竞争实力。第二个是 学校 的竞争实力。这虽然不是指 学校 的综合排名,但是以综合排名为基础的,最终会反映到 学校 的录取分数线上。其核心是在掌握 学校 最近3-5年的录取分数线的基础上,再准确判断并预测 学校 当年的录取分数线。

(五)要分批填报,不要孤注一掷

常常看到有的考生在偌大的志愿填报表上,只报了l所或者2所 学校 。我国现行的 招生 政策是,前一批次落榜一般不会影响后一批次的录取,院校录取到哪个批次,就依据哪个批次所填报的志愿。提前批次录取的最大好处是增加了一次录取机会,但不利因素是提前批次 招生 的院校不太多,专业的选择范围较窄,在大城市的高校不多,重点院校较少。

考生一定要把有利和不利因素都分析透彻了再报。对于本科第一、二、三批次的志愿,尤其是第一批次的志愿,考生一定要知道“不报白不报,报了不白报”的 招生 录取规则。如果你不报后续批次志愿,就浪费了一次或几次可能被录取的机会。 高考 招生 中出乎考生与家长意料之外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不要以为自己分数高,就一定会在第一批次被录取,而忽略后续批次志愿的填报,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

(六)要以选校为主,不要唯“”是图

高考 志愿填报是一件非常个性化的事情,切不可人云亦云,别人报什么你也报什么。大家都向往 北京上海广州 等发达地区的重点院校,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你要选择这些地方的 学校 ,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竞争实力。

自身竞争力很强的考生,当然可以选择报考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名牌院校和强势专业、热门专业,但能这样做的毕竞只是每年考生中很少的一部分。其他广大考生,则应将报考目光投向欠发达地区的名牌院校或普通高校,在填报志愿时更加注重 学校 的办学特色以及教学水平。

(七)要综合分析,不要偏听偏信

现在是信息社会,各种各样的信息非常多,这是好事。但是如果你不会利用,好事就可能变成坏事。 高考 志愿填报的信息,基本上可分为以下几种:对于政策信息,不论国家的、当地的还是高校的政策,一般不需要辨真伪,只要好好研究、读通、弄懂就行;对于 学校 和专业信息,关键在于既了解静态的历史数据,又把握动态的最新变化;对于 高考 志愿填报指导类信息,需要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过程,尤其要学会综合分析,切不可偏听偏信。

(八)要留有余地,不要冒险搏高

许多考生及家长“名校”情结很重,他们大多愿意“分尽其用,用在选校上”。对这种填报志愿不留余地的做法,笔者并不认同。 高考 志愿填报最关键、最核心、最重要的,是所报志愿尤其是第一志愿(含平行志愿)能否调档、能否录取。因为“名校”的第一志愿录取率都非常高,故而要一矢中的。如果你冒险搏高,不留余地,就会导致风险很大。反之,如果将所选择的 学校 适当下降一个档次,就可将所选择的专当上升一个档次。这样一来,不仅留有余地,降低了风险,还可以选择比较合适的专业。

(九)要跟着 招生 章程走,不要跟着感觉走

考生在填报 高考 志愿的时候,切不可跟着感觉走,而应该跟着 招生 章程走。因为高校的 招生 章程是高等 学校 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的主要形式,是其开展 招生 工作、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考生应该依据高校的 招生 章程来填报自己的 高考 志愿。浙江省曾经有一位考生,报考了 西安大学 ,由于他没有看 招生 章程,不知道该校有每门单科分数应及格求,结果虽然他的总分达到了录取要求,还超了1分,可是因为语文没及格,最后被退档了。

如何跟着 招生 章程走呢?最好是用高校的 招生 章程来指导自己的 高考 志愿填报,即指导性填报;如达不到高标准,也应做到低要求,即把关性填报。

(十)要抓住关键,也不要忽视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填报 高考 志愿需要抓住关键、根本、重要的方面,但是也不要忽略一些细节。有时候因为忽略了一些细节,会导致皆输。比如,有的考生及家长看 招生 计划时,很重视招多少人,却往往忽略了看学费多少,结果虽然被录取了,却因交不起昂贵的学费而学。

网上填报志愿的时候,有的人把设置的密码忘了,造成了许多麻烦,甚至严重影响了志愿填报;有的人把 学校 代码和专业代码混淆了,把这个 学校 和那个 学校 的代码混淆了,这很有可能导致上线落选、高分低录,甚至是高分不录。这些细小的事情,对 高考 志愿填报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千万不能忽视10分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