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创优举措实现粮食产量“十一连增”

12.03.2015  19:11

   按:近日省政府信息公开办《要情专报》第15期刊登《德阳市创优举措实现粮食产量“十一连增”》。曲木史哈副省长批示:“德阳市委、市政府在积极抓好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作,充分体现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应给予表扬”。现摘编印发各地,贯彻领导批示,学习德阳经验。

   一、突出规划引领,优化激励政策

  (一)科学规划,分类推进。科学编制《德阳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及《德阳市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规划》,明确粮食产业发展和粮食产业基地建设的首要位置和政策扶持。同时,把农业生产划分为三个区域:中部平坝粮经优质高产高效发展区、东南丘陵粮油多经及旱地综合发展区和西北山地多经生态发展区,因地制宜分类推进。

  (二)顶层设计,完善政策。在旌阳区、广汉市等三地开展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调整完善试点,严格执行“谁种粮谁受益”、“有种有补,无种无补”、“多种多补,少种少补”等规定,有效纠正按农民承包地面积进行补助的不规范做法。2014年全市落实粮食直补3544万元,农资综合补贴33073万元;落实六个作物良种补贴46.48万亩,补贴资金5523.87万元;落实种粮大户补贴507户,补贴资金613.65万元,有力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二、整合项目资金,完善基础设施

  (一)整合资源,集中建设。按照资金不变、性质不变、用途不变的原则整合各类项目,通过“一事一议”、“民办公助”和“以奖代补”等方式,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多方筹措社会资金。“十二五”期间,该市共争取到各类农业基本建设、专项资金超30亿元。其中,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约5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57.5万亩,新增粮食产能9000万公斤,年新增农业收入约2亿元。

  (二)筑牢基础,提升产能。截至目前,建成路相通、渠相连、田成方,配套设施齐全、农机作业道路机械化的高标准农田210余万亩;建成广汉连山、中江黄鹿、旌阳黄许等规模上万亩的3大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广汉连山成为全省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

   三、坚持科技兴农,助推高产创建

  (一)突出科技支撑服务。近年来,全市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80余期,培训农民26.55万人,带动示范农户12万余户,辐射带动农民90万人,促进农民人均增收750余元。近年来,该市油菜、水稻、玉米共6次打破全省单产新纪录;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率达95%以上,主要粮油综合优质品种率达到60%;粮食平均单产、小麦和油菜单产、以及人均粮食占有量一直保持全省第一。

  (二)提升机械耕作水平。2014年完成小麦机耕面积100.01万亩,机械化精量播种70.68万亩,完成机械化收获小麦101.83万亩;完成水稻机耕面积170.41万亩,水稻机械化插秧面积67.08万亩,完成水稻机械化收获171.2万亩;完成玉米耕整地面积50.02万亩,机播玉米面积8.2万亩,机械化收获玉米1.01万亩;完成秸秆机械化捡拾面积13.6万亩,完成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37.6万亩。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61.11%,保持全省第一。

  (三)强化创建示范带动。采取统一技术规程、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施用测土配方肥、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作业等措施,使一批优良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一批高产高效技术得到大面积落实。2014年,共建设完成四川省粮油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62个,广汉市等两个县市实施整县推进高产创建,旌阳区黄许镇等两个乡镇整乡推进高产创建。

   四、创新制度机制,力促规模经营

  (一)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大力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小集中”,在什邡市和广汉市试点建立县级土地流转有形市场,组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建立健全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截至目前,全市249个村民小组开展了土地“小集中”,涉及农户16136户,面积41108亩;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25个,入股土地面积20549亩;114个乡镇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占乡镇总数的93%。全市共计实现土地流转面积46万亩,占农民承包地面积的18%,其中10亩以上的规模流转34万亩,为规模化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建产销合作模式。探索“种粮大户+各种专业合作社+农业农头企业”三方合作机制,目前种粮规模50亩以上的大户共101户,其中500亩以上13户,1000亩以上4户,均与粮食种植、农机作业等专业合作社,农业农头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模式。各专业合作社积极为种粮大户提供各种综合服务,通过集中采购种子、农药、肥料降低物化成本,通过机械化耕播收及病虫防治减少劳动力投入,通过使用高产优质品种和配套集成高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益。同时,农业龙头企业与种粮大户签订产销协议,实施订单种植。如中江县和兴镇全镇种植米老头公司专用软粒白麦品种荣麦757,订单收购价格较市场价每公斤高0.11元,增收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