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德国企业来川 谈一场“小而美”的恋爱
11月3日,中德中小企业跨境投资与贸易合作洽谈会在成都举行。洽谈会采用“一对一”现场对接形式,不少中德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 本报记者 肖雨杨 摄
□本报记者 王域西 雷倢 陈岩
“天哪,他们年营收有500万欧元,是我们的好几倍!”刚刚送走一家成都本地洽谈对象,德国leXsolar公司销售总监迈克尔不由得惊叹,刚来参会,就有这么大的企业抛出橄榄枝,还有点小激动。
迈克尔第二次来中国,第一次踏上四川的土地,商机扑面而来。
11月3日下午,中德中小企业跨境投资与贸易合作洽谈会上,来自中国和德国的百余家中小企业寻找发展机遇,为了谈一场“小而美”的恋爱。
发现四川
这里有市场,中小德企不能缺席
“中小企业是德国经济的‘脊柱’。”德国驻成都总领事施恪表示,中小企业具有竞争力很强的核心技术和健康的商业模式,具备创新性强、灵活性强的特点,使德国经济更加多元。德国在经济上的成功并没有什么秘诀,可以很容易解释,尤其在建筑设计、时尚等创意领域,中小公司为创新带来空间和动力。这些公司遇到困难时,是中国资本的好机遇,可以通过收购而获得技术和国际市场。
德国“脊柱”的力量恰恰与四川的发展所需可形成“天作之合”。leXsolar公司是典型的德国中小企业,主要从事生物柴油等新能源业务。两年前,迈克尔曾造访北京,很多同行说,应该去西部看看,那里机遇无穷。迈克尔没想到,他在四川发现了机遇,发现了市场。“新能源是四川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正好和我们公司的业务高度契合!”
德国工商大会华南及大西南地区首席代表晏思表示,德国与四川紧密合作的更深层次原因正是市场,“四川有自己完整的工业结构,在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都有布局,正是这些一个个实在的‘结合点’,让200余家德国企业先后在四川落户。”
随着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推行,德国与四川进一步合作的空间将更大,参与者也不再局限于西门子、大众等巨头,越来越多的德国中小企业正在进军四川。
看准智能制造的机遇,专业培训服务机构德国迈克帕特集团把公司开到四川,广安经济开发区、邻水经济开发区都已成为他们的客户。“智能制造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公司项目经理顾宗帅透露,把享誉世界的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带到四川,不仅将促进四川企业人才质量的提升,更能为与更多企业的合作打下基础。
贴心服务
中小德企进园区,配套有人做
会议间隙,德国绍德工程科技(德阳)有限公司总经理迪克·海耶不断送出名片,强调“我们是一家四川企业”。这家总部位于德国不来梅的公司,在德阳注册成立子公司,与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展开深入合作,共建智能制造示范车间。“我们在西部很多省份都考察过,最终决定在四川落地,一项重要原因就是当地政府对企业给予了很大支持。”迪克·海耶回忆,从项目前期考察到签约落地,再到公司注册开户,当地服务几乎有求必应。
蒲江县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从投资、配套、政策支持和市场拓展等四个方面为企业提供服务,“只要企业入驻园区,我们就会帮助解决配套,有的企业的本地配套率甚至达到80%。”今年5月,这个合作区被工信部纳入全国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的布局。成都市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搭建这样的平台,中德中小企业的合作有望在创新创业、科技创新、职业教育、物流、金融、会展等各个领域开花结果。
成都高新区投资服务局项目经理夏捷穿梭在茶歇区域,向往来嘉宾递上名片,寒暄几句。“一句简单的问候,可能就能促成一次合作。”夏捷表示,即使是已经落户高新区的德企,也要不断跟踪回访,了解他们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展开服务。“中国的开放步伐正在加快,比如负面清单制度就是对中小企业的利好。”德国福伊特公司总裁、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主席胡贝特·林哈德表示,负面清单明晰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减少了信息的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