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刺激’与‘挤牙膏’
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4%,尽管为2012年第三季度以来最低,但仍旧高于市场此前普遍预测的7.3%。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固定资产投资与工业增加值增速双双出现回落,前者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后者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0.8个百分点。
比起数字差别,经济通过数据体现的方向性变化更值得关注。中国经济的放缓已是趋势,那么未来政策方向以及部署何去何从?中国总理李克强4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研究一季度经济形势,部署落实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确定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措施。其中最为引人注意的一句话——“对符合要求的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这会是货币政策放松的开始么?
从政策本身来说,农商行等机构吸收存款、扩充资本金确实存在各种问题,放松存准金确实对农业融资有利,但是从全局解读,这一政策代表的指标意义更为强烈。在经济下滑基本确定而且经济金融风险可控的情况之下,各类“微刺激”措施之后,更加持续的政策调整正在开始,我称其为“挤牙膏”式的方式,意味着应对经济放缓的对策将会陆续出台,而不太可能出现大手笔的刺激或骤然放松。
近期“微刺激”铺天盖地,这一名词最早也是因《金融时报》等媒体的报道而为人熟知。去年在我 《解读李克强的“微刺激”》 中就强调,“当下国人往往闻刺激而忧、闻消费而悦,这其实是一种误区。未来中国仍旧需要投资,但需要的是有效投资,无效和低效投资只能进一步加剧过剩。这是韩国、日本、巴西等新兴国家告诉我们的经验。”
今年四月初博鳌亚洲论坛上,李克强在发言中表示:“把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是中国当前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也是中长期政策取向。”合理区间如何界定?比起过去毫无新意的增长目标,今年“7.5%左右”的增长目标有了更大的灵活性。李克强在博鳌演讲时很可能已经知道一季度GDP数据,他亦表示7.5%左右表明有一个上下幅度,无论高一点或低一点,只要能够保证比较充分的就业都属于在合理区间。
问题在于,所谓充分就业的目标本身值得商榷。从此前的口径来看,中国官方认为达到7.2%才可保证就业,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以及第三产业的比例提升,这一口径其实难以令人信服。根据官方数据,2013年中国服务业首次超过工业,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4.9%,而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6.1%,比第二产业比重高2.2个百分点,但距离发达国家大约70%的平均水准还有差距。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好于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随着其比例提高,新增就业岗位的提升空间潜力巨大。
以一季度就业来看,虽然7.4%算是谷底,但是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就表示就业状况很稳定,而调研中很多企业反映招工不容易。这说明就业未来可能不是政策面临的首要约束,相反倒应该警惕老龄化带来的新增就业人口的不足。
目前外界对于中国经济第二季度是否反弹仍有争议,甚至寄希望于刺激以及放松。笔者认为,比起通过短期政策熨平短期宏观波动,更应该尊重经济本身的运行规律,中国经济未来几年潜在增速的下滑趋势基本注定。在中国经济减速以及未来潜在增速的相关讨论中,全要素生产率(TFP)是各界关注的焦点,这一指标意味着经济的生产效率。近期学者伍晓鹰等人研究揭示,测算出中国工业TFP(从1980年到2010年)年增长率仅有0.5%,远低于相似阶段的东亚经济体,而中国TFP如此之低,其根本原因在于政府介入导致资源错配。
在这样的情况下,以挤牙膏方式施以“微刺激”,其最大优点在于“以时间换空间”,为未来即将到来而又不无痛苦的经济转型过程做好准备。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应该明白自身“有为”与“无为”,“有为”意味着可以减少经济转型带来的震荡,而“无为”则意味着经济增长潜力下降的趋势无可避免,强行介入只能重蹈“四万亿”窠臼。
有趣的是,李克强在博鳌演讲亦强调“定力”:“面对当前复杂形势,我们既要冷静观察、保持定力,又要未雨绸缪、主动作为。宏观调控要把握总量平衡,更要着眼结构优化,根据形势变化合理把控调控的政策力度,适时采取针对性强的差异化措施。”这可以看做是对外界追问刺激政策的一个回应,大手笔刺激政策虽然可以一时激活经济,但最终却对于长期增长没有裨益。我对四万亿带来经济苦果已经有很多分析,而学界亦有研究验证,四万亿刺激提升GDP年增长率3.2%,但是效果仅仅持续两年。
从政策观察而言,强调掌控力,是强调短期,定力,是着眼长远。时间回到2012年,时任中国副总理李克强亦出席了博鳌论坛并发言。我当时在 《李克强的博鳌方案》 指出,“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是李克强提出的“博鳌方案”,也代表未来中国追求的经济目标,但这一目标显然知易行难,如能真正实现,其意义不仅止于中国,也可以为亚洲和世界做出应有表率。两年过去,一切实现了多少呢?站在更长一些的时段来看,两年不过转眼一瞬,有远见的政治家,其个人传奇应该交给历史与未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