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引木兰女 征战水利忙 记武都引水工程上的女职工
站在雄伟壮观的武都水库大坝上,远望碧波荡漾的涪江水,那一群不让须眉,和男士们一样打拼的特殊建设者——占武都水库工程建设者四成以上的女职工,也被人们称为武引工地上的木兰女,娘子军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正是:古有花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今有武引女勇于参战,筑坝兴水。她们在偏远的武都水库工地上,和男儿汉一样,以山石为伍,与江河作伴,谱写了一曲曲兴修水利,造福于民的可歌可泣的壮歌。
在尘土飞扬,机声隆隆的武都水库大坝碾压浇筑施工现场,巨型碾压重车在仓面上,推动着直径一米多的巨大铁磙,缓慢有序地来回滚动,沉重庞大的车身随着有节奏的“突突隆隆”的机器声,使你站在几米远处,也可以感觉到脚下的混凝土频率节奏均匀地振动,这时你会觉得全身上下都受到巨大的震撼。放眼向车窗望去,你隐约可见驾驶室内红绿点点,走近时,抬头一看,才知驾驭这庞然大物的操纵者竟然是一个个花样女子。她们带着已经磨损腿色的白线手套,全神贯注地操纵着方向盘及各种挡杆仪表,时而前进,时而后退,横碾直压,稳健熟练。
碾压混凝土大坝的施工技术,又称RCC技术。就是将不同级配的砂石骨料、岩砂、水泥、粉煤灰、凝固剂和水按科学配方,经拌和系统均匀拌和成半干状态——可手捏成团,掷地即散,并控制适当的温度后,以35公分厚一层均匀平铺,再无振碾压两遍,有振碾压8遍,最后收平碾压两遍,共计12遍,最终碾压成30公分厚,经过监理质检人员用赫磁密度仪现场检测,密实度达到设计要求为准。大坝浇筑中的这些女工们,就是在执行着武都水库大坝施工的这一关键工序,掌握着水库大坝能否有效控制渗水的质量和坚固程度的要害。
武都水库大坝碾压施工,根据工程实际,最大仓面纵向达到109米,横向达到150米,最大高度可达到12米,先后要碾压40多层。碾压机条带宽度约1.6米,最大的仓面可达几十条带宽。由于碾压速度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密度,所以碾压时速必须保持在每小时不超过1.2公里,每分钟不超过20米。操控者必须有着极大的耐心和细心,不厌其烦的缓慢驾驶,匀速进退。女子碾压班也就根据女性比男性更细致的这一生理和心理特点应运而生。中国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第三分局武都施工局领导,根据工程需要和这些女子们的特长,将工地正式职工的适龄家属通过培训,组建了这个女子机手操作班,既满足了工程质量要求,又解决了职工家属的就业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保证了工地和家族的和谐,为工程的顺利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些女机手们大都背井离乡,不惜千里追随丈夫征战武都水库工程建设。她们凭借女性特有的细致、耐心再加上后天的培训学习和自己的刻苦钻研,很快掌握了技术,获得了特种作业操作证,成为了水库建设和保证碾压混凝土大坝浇筑和质量的中坚力量。
王莎莎,是到工地最早,碾压班里工作时间最长的同志。笑容甜美,言辞不多的她从贵阳老家来到武都水库工作长达7年,并且当时已是7岁女儿的妈妈。谈起女儿的时候,王莎的话开始多起来,脸上也出现淡淡的笑容。女儿出生那年,正是丈夫参加武都水库建设负责质量管理的第一年。孩子满月的第二天,丈夫便匆匆离家回到工作岗位。为更好地支持武都水库工程建设,孩子6个月大的时候,她就追随丈夫的脚步来到施工现场驾驶碾压机。她以工地为家,一边照顾丈夫和女儿,一边参加工程建设,几年如一日,毫无怨言。“女儿一直丢给二老照看,和父母没有太多的感情。3岁以前,女儿看见爸爸就叫叔叔。”王莎打趣而又略带几分愧意地说到。王莎莎当时最大的心愿就是可以陪孩子和幸苦多年的父母过一个团圆年。
碾压机驾驶室和挖掘机、推土机一样,钢制顶棚和靠背,三面为透明玻璃便于观察四周。驾驶室内没有任何取暖制凉设施,用女工们的话说就是,“夏天是烤箱,冬天是冰箱”。夏天由于工地上气温有时高至38、39度,烈日的炙烤,金属材料的吸热,玻璃窗的透光,加上发动机自身的热量,驾驶室温度可高达40多度。“夏天的时候我们没穿过一件干衣服,下车都能拧出水来,”女机手这样告诉我们。而冬天的时候,由于工地本身在山谷河口,平常温度就比其他地低3~5度,平时吹小风,工地上就刮大风;外面过秋天,工地上就已是寒冬,她们驾驶室的座椅、靠背、门窗等都是冷若凌冰。因此她们穿得再多,也觉得周身冰冷,常常冻得手脸红肿,但她们没有一个人因此停班。其言行,其精神无不令人肃然起敬。
女子碾压班有10个人轮流上阵,4~6台碾压机同时作业。每人对口操纵一台碾压机,白班上12小时。为了赶时间,抓工期,她们连中午饭也在工地上或蹲或站,就地而席,花十几分钟囫囵刨下一碗大锅饭菜,就又开始上班。2009年抢度汛节点目标期间,记者到工地采访,恰遇她们正以路边待修的碾压机履带作餐桌吃午饭,记者赶忙“咔嚓”两声,留下了这一珍贵的镜头。
然而,女工们从事大坝混凝土碾压工序,虽然有男性不具备的优势,但在一天12小时作业的长时里,也有比男工更不便解决的生理难处。俗话说人有“三急”,女同志更不例外。由于女工开仓位置的不稳定性,临时公厕的设立较远,女同志们方便问题成了最不方便的事。她们笑着告诉我,她们在仓面上班,克服和解决这个问题的秘诀就是早中餐尽量少喝水,少吃东西,实在憋不住了才搭个便车去方便,遇到生理期就更难受。几年下来,患上子宫下垂等妇科病就比较容易。“没有带小孩的女同志就不合适做这份工作啦!”女工刘晓庆笑着说。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作为武都水库的建设者们,她们因为工作性质和环境的限制,真正是“不爱红装爱武装,” 忍痛割爱地把自己心爱的服装首饰掩藏起来。平时的晓庆一头披肩长发,头戴黑白格毛呢帽,耳坠流苏银色耳环,脚蹬黑色高跟皮靴。“不上工的时候,我们都喜欢打扮打扮。”在工地采访时,我们却看到在她们身着粗糙的工作服,脚穿轻软的无跟运动鞋。晓庆说话的时候一双漆黑的大眼睛忽闪忽闪,任谁都想不到她已经是一个初中学生孩子的母亲。她也是碾压班里歌唱得最好的女工,晓庆说,在武都水库建设施工中最快乐的事便是收仓后和工友一起K歌。问及孩子的时候,晓庆的语速渐渐慢了下来,“参建的女职工谁不是一家上有老下有小啊!老父母健在的,就帮着带孩子;没有双亲的就将孩子寄养在亲戚家。想闺女的时候就打个电话,可总是自己在说话,闺女在电话那头‘嗯、啊、嗯’的,”说到这里的时候,晓庆的声音有点哽咽。她清了清嗓子说,“有时候看见漂亮的儿童衣服也不敢给女儿买,因为自己搞不清女儿长多高了。公公过70大寿的时候,我们都守在现场,公公为此埋怨了我们一年。”
这些女工们,和广大水库建设者一样,都有情有义,有亲有爱,但是为了丈夫一心一意干工程,为了水库的早日建成,为了灌区人民的幸福,为了给灌区成千上万人予大爱,她们不惜牺牲自己的儿女情长,不惜牺牲自己的小爱,成就了水利大业,成就了人间的大爱,成就了自己的大义。
施工单位在其他项目的工程,施工时间最多不超过三年就竣工,而武都水库工程遭遇了“国内没有,世界少见”的地质灾害,经历了汶川八级特大地震,施工历时8年有余,是施工时间最长,耗费技术手段和资金、人力最多的工程。由于施工产值和建设时间成反比,所以工地上的女工们工资并不高,地震后尤其低。但是,女工建设者坚持不渝,“要是所有人都走了,这个工程丢给谁呢?那些渴盼用水的老百姓又丢给谁呢?”我们在采访中,王莎莞尔一笑地言道。在她们心中,她们修的不仅是一座利民惠民的水库,更是与丈夫的一段为社会献爱心的见证,“能和他在一起建一处工程,就是最大的满足。”说这话时,晓庆闪动的眸子开始有点模糊。
由于工作性质的需要,夫妻同在一个工地4年的职工,有40天的看望父母的探亲假,但大家一心扑在工程上,都没了节假日的概念。2009年“3.8”节的时候,女工们仅获得了半天的休假时间,姐妹们也欣喜若狂的欢庆了一番。2010年“3.8”节的时候,大坝浇筑超过了防汛高程,姐妹们才穿着漂亮的衣服,挽着平时想浪漫也浪漫不起来的老公站,在桃花树下拍了几张照片寄给远在他乡的亲人。
又一个“3.8”节到了,武都水库也大功告成,效益显现,让我们在欢庆胜利的时候,记下这些可钦可敬的平凡而伟大的女子女子建设者名字吧!她们是:
王莎莎、王仕花、刘晓庆、刘光琴、周彩红、谭双秀、王金花、陈 莉 蒋 红 李永霞。
武引木兰女,征战水利忙。尘土染青丝,泥浆沾红装。
人非男儿身,技堪壮汉强。比翼建水利,和谐谱华章。
这是对武都水库工地上女职工的真实写照。她们不是男儿胜似男儿,她们或驾驶混凝土碾压重车驰骋于水库施工现场;或挥铁锄、挑扁担、推独轮车,坚守在溶洞、廊道等最深处和最艰苦的地方除渣清淤,干着男士们不方便或不愿意干的杂活;或手持仪器设备,严把每一仓砼浇筑的质量大关;或攻于演算计量为各方提供周密的数字记录。她们立于众多男性建设者之林而更显飒爽英姿,她们经无数工程难题的考验而依旧笑靥如花,她们就是当今武引的木兰女,她们也是水利工程建设中最动人的风景线。
发布者: 信息中心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