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对口支援黑水:一株瓦布贝母铺出致富路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31日电(黄进喜) 五月的清晨,海拔3100米的阿坝州黑水县瓦钵梁子乡温度只有5度,体感微凉。在一块田边,围了一群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清洗着一株植物——上部类似百合花的茎秆和叶,而下部则像蒜头一样圆圆鼓鼓。“洗的时候动作要轻些,千万不要把‘龙皮’弄掉了,这很关键。”他告诉记者,这种植物叫瓦布贝母,是川贝母的一种。老人名叫唐心曜,今年已是88岁高龄,原是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教授,和贝母打了一辈子交道。
唐心曜仔细查看瓦布贝母种植情况。彭州市委宣传部 供图时间回溯到1963年,29岁的唐心曜随考察队在黑水县瓦钵梁子乡调研川贝母时,在野外意外发现了一种外观酷似川贝的植物,但鳞茎要比已知的川贝大不少,考察队将这一新种类命名为瓦布贝母。瓦布贝母的发现对丰富川贝体系具有重要意义,50多年来,唐心曜教授和科研院所投入大量精力对瓦布贝母进行了多学科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瓦布贝母人工繁殖种源至今已达第8代,并于2010年正式收载入《中国药典(一部)》川贝母基源品种。
“川贝母生长环境苛刻,产量低,但其使用范围十分广泛,截至目前,使用川贝母的中药症状经典方达157方,以川贝母为原料生产的中成药达200种以上。”彭州协力制药项目负责人林良科介绍到,“现在川贝的年缺口达500吨以上,而瓦布贝母具有产量高、药效强、易栽培等特点,是川贝母的主要替代品之一,在传统川贝母价格走高的市场环境下,瓦布贝母的市场前景非常好。”
作为瓦布贝母发现地的瓦钵梁子乡,耕地面积多,日照时间长,群众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曾一度是黑水县的大粮仓。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日益凸显,“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不少群众为谋生计,选择远走他乡。
为了帮助当地脱贫攻坚、产业振兴,彭州市对口支援工作队经过大量调研,多方论证,确定将瓦布贝母的种植作为对口支援黑水县的重点产业项目之一,大力发展以种植瓦布贝母为龙头的中药材产业被提上了日程。加之彭州市作为传统道地中药材产区,不光盛产川芎、黄连等中药材,同时也具备生产、加工、研发等完备的中医药产业链,更有成一制药、协力制药、济生堂药业、新绿色药业等重要行业龙头企业,这为彭州对口支援工作队在黑水推广种植瓦布贝母增加了不少底气。
海拔3000米的黑水县瓦布贝母育种育苗基地。彭州市委宣传部 供图彭州市对口支援黑水县工作队一方面对接黑水县科农牧水局以及专业院校专家团队争取技术支持,另一方面积极联系彭州制药企业,动员参与瓦布贝母产业化发展。瓦布贝母生产难度大、投资周期长,但是市场需求量大、产值高,能为企业带来收益,同时也能助推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彭州市协力制药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到黑水县开辟药材种植产业“飞地”,2018年,黑水县瓦钵乡瓦布贝母孵化基地正式投入运营。据协力制药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黑水瓦布贝母已经完成了40亩育种基地、30余个育苗大棚的建设工作,近200亩种植基地中的一半已经进入生产种植阶段,即将产生经济效益。
瓦布贝母项目的推进为破局农村空心化以及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提供了有利契机。据瓦钵乡现有种植成果估计,若按种植2年生瓦布贝母鳞茎计算,3年后采收,累计总投入成本约6万元/亩,总产值可达15-20万元/亩,净利润3-4万元/亩/年,利润十分可观。
“瓦布贝母个头虽小,但是潜能很大。”据唐心曜教授介绍,这种药材适应能力较强,甚至在茂县玉龙、理县来苏沟一带都有分布,基于种源地优势,彭州市对口支援黑水县工作队联合彭州药材企业和黑水县相关单位,鼓励黑水县内芦花镇、卡龙镇、洛多乡、石碉楼乡等地的群众和村级集体经济积极参与,以当地农业合作社为依托,开辟育种和生产基地100余亩,并在专业化、优质化、标准化等方面持续发力,逐步形成规模效应和示范效应,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产业优势。
“经济效益好,群众就愿意参与,目前全镇已经准备了大约500亩地用于种植瓦布贝母。我们现在计划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开展药材种植,购置相关设备,成立中药材初加工工厂,打造出‘能挣钱’的村级集体经济样板,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就业创业,在家乡的土地上挥洒青春与汗水。”卡龙镇瓦布贝母种植基地的尹蔓对种植瓦布贝母的发展前景信心满满。(完)
搜索
复制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