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文旅共融奋力助推精准扶贫
国家5A级旅游景区——美丽的阆中古城全景图。
市委书记张斌(右二)、副市长刘勇(右一)在市文旅广局局长罗晓芹(左一)陪同下,调研乡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工作。
枣碧乡杨家河村竹筏漂流。
——阆中市文化旅游广播影视局抓党建助脱贫奔康
□郑洪奇 杨敏 王晓东 冯凌 莫子君 文/图
12月13日至14日,全国网络媒体大型采访团来到阆中市进行集中采访,来自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新网、中国日报网、央广网、环球网、四川新闻网等50余家中央、省级主流网络媒体的记者,先后来到阆中市的锦屏山、观星楼、春节文化主题公园、风水博览城、南津关古镇、张飞庙、贡院、中天楼、西山乡岳林垭村、河溪镇白堡村文化扶贫示范点等处进行采访。记者朋友们被阆中厚重的历史文化所折服,对阆中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实施全域旅游,助力脱贫奔康的做法表示赞赏并予以大力宣传。
“1235”浓缩阆中厚重的文化旅游资源
阆中是中国西部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素有“阆苑仙境”“风水宝地”之美誉,主要文化资源可用 “一二三五”简要概括。
“一”,即一座千年古城。阆中自秦置县起,迄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境内现存 “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古城近2平方公里,是全国“四大古城”之一。
“二”,即两大优势资源。一是文化资源。阆中拥有200多处自然人文景观,拥有8处国家级、1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风水文化、春节文化、三国文化、科举文化等在国内国际有着重大影响。二是生态资源。阆中山水相依相融,境内“一江四河”分布全域,嘉陵江绕城而过,城南风光自古就有 “千里嘉陵第一江山”之美誉,诗圣杜甫盛赞“阆州城南天下稀”。近年来,盘龙山被评为国家森林公园,嘉陵江城区段被评为金沙湖国家水利风景区。
“三”,即三大文旅产业园。阆中古城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首批省级旅游度假区;天宫院为国内唯一的以风水文化为主题的4A级旅游景区;嘉陵江支流构溪河湿地为国家湿地公园。此外,阆中还拥有锦屏山、白塔山、大佛寺、滕王阁、南津关古镇、红军纪念园等众多精品旅游资源,是一处集观光览胜、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文化旅游胜地。
“五”,即五张响亮名片。1986年阆中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2013年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4年阆中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获 “第五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殊荣。2016年成功创建为第二批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
以文强旅文旅共融 城乡互动共创繁荣
近年来,阆中牢固树立“以文化为引领”的发展理念,将文化事业与旅游开发深度融合,努力实现以文强旅、文旅互动、文旅共融。
围绕文化建景区。利用“中国春节文化之乡”品牌,投资3亿元打造春节文化博览园,建成全国唯一的春节文化主题公园。利用独特的风水资源,投资1.5亿元打造天宫风水文化产业园,成功创建中国唯一的4A级风水文化旅游景区。利用多元的宗教文化资源,投资近3亿元打造灵山大佛寺景区和玉台观道教养生文化度假区。投资5亿元,改造提升了滕王阁公园、锦屏山公园、白塔山公园、红军纪念园等城市主题文化公园;投资3.6亿元,建设和改造了风水馆、钱币博物馆、杜甫草堂等主题文化院落40余座。投资2.5亿元,新建了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发展文艺演展产业,集中展现千年古城和川北民俗的独特魅力。
围绕文化创品牌。加强文化遗产、文物资源的认定和保护,正月十六游百病、川北王皮影、银河地毯等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阆中古城作为古蜀道的重要节点成功入围国务院世界双遗产预备名录,规划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展示,以川北王皮影为蓝本创作的舞台剧《遗失的影子》在全国20多个省市巡演,在欧洲进行为期10个月的200余场次演出。
围绕文化兴产业。2016年以来,与中国二十冶集团围绕新型城镇化、城市开发建设、江东工业园区和马家河生态整治等领域签订60亿元PPP项目;与四川交投集团港航公司围绕 “构溪河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开发、七里唐家山旅游综合体、金沙湖水上旅游”三大板块签约100亿元开发项目;引进广东坤银投资管理集团投资40亿元的阆中古城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正式动工。阆中正成为各地文化旅游企业竞相投资的一方沃土。
围绕文化搞活动。充分挖掘特色民俗文化,开展了张飞巡城、秀才赶考、阆苑仙乐等系列娱乐性强、参与度高、特色鲜明的文旅活动。成功推出 “赏古城风水灯光展示、看阆苑仙境实景演出、品嘉陵江夜景风情”三大文化旅游产品,给游客带来丰富的文化盛宴。
下足“绣花功夫”助力精准脱贫
阆中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市)、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省定重点县 (市),2014年底,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42个,贫困户19429户、54605人,贫困发生率为8.55%。针对贫困量大面广程度深的现状,阆中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总体要求,科学确定“五年任务、三年完成、一年巩固,提前脱贫奔康”的目标,严格对照任务书、作战图,不断创新脱贫机制,提升脱贫动力。
近年来,阆中市始终坚持以旅游为龙头,以古城为核心,以乡村为延伸,通过旅游扶贫、产业富民,让更多的贫困户通过创业就业,增加了收入,走上了致富路,乡村旅游呈现三种类型。
景区带动型。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景区辐射带动周边村组贫困户积极发展农家乐,参与旅游接待经营,实现增收致富。如老观镇大打“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旅游牌”,带动 “山里人家”等农家山庄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1000万元,帮扶周边贫困群众20余人。构溪河依托国家级湿地公园品牌,带动河溪、扶农、妙高等沿线镇发展垂钓、露营、农家乐等20余家,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近2万元。
资源开发型。在旅游开发中,选择了一批产业基础较好、交通相对便利、生态环境优良的贫困地区,对接乡村旅游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奔康。如杨氏果业投资10亿元在洪山、宝马等六个乡镇流转土地3万亩,将农业开发与生态观光相结合,开发出农事体验、瓜果采摘、生态观光等休闲农业产品,解决农民就业近1000人,可帮助贫困户家庭年增收近2万元。
商品供给型。针对较为偏远、资源匮乏的贫困乡镇,主要引导贫困户发展鸡鸭、牛羊等生态养殖业,种植生姜、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编织竹扇、草鞋等传统手工制品,开发刺绣、地毯等特色工艺品,通过加工包装,将农产品升级为旅游商品,通过电商平台、邮政物流网络等,采取“线下+线上”的方式内售外销,提升产品附加值。目前,全市已设置 “千佛泡菜”“宝台白酒”等农特产品专销点30余处,纳入电商平台销售产品50余种,年均实现网上销售5000余万元。
笔者获悉,截至目前,阆中全市年接待游客近千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0亿元,占地方生产总值的36%,游客人数、旅游综合收入连续3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全市近15万人吃上了“旅游饭”,依托旅游实现脱贫人数5100余人(全市减贫总人数13565人),减贫贡献率达37.6%。
“两学一做”常态化 文旅并进创辉煌
阆中市文旅广局扎实开展“两学一做”,使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在“学”上深化拓展,在“做”上聚力用劲,在“改”上精准发力。
阆中市文旅广局党委一班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形成了铁的纪律、铁的意志、铁的执行力,决战全胜文化、广电脱贫攻坚和民生工程各项任务。
2015年,阆中市文旅广局局党委派出4个得力干部分别到帮扶的鹤峰乡大树垭村、凉水镇七羊山村、金垭镇中和大石村、桥楼乡长新村驻村担任第一书记,该局党委书记、局长罗晓芹带领局机关党员干部经常驻扎在帮扶村,把贫脉、治贫病、拨穷根、扶技扶业、扶智扶志全线出击,产业、基础、文化、法治、党建扶贫全面推进,使4个贫困村一扫凋蔽之态,焕然新生,贫困群众走出窘迫之境,蒸蒸日上。大树垭村、七羊山村已于2016年脱贫摘帽。中和大石村、长新村正加快推进脱贫奔康进程,将于2018年底脱贫出列。
“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中,阆中文化旅游工作将按照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在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再创阆中文化旅游新辉煌!”罗晓芹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