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老汉成都乡愁 “引燃”30年“藏灯癖”

28.08.2014  13:20
  姚宇林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日报记者 李思忆)8月13日上午9点,成都西二环外一座灯具商场内,一个以“”为主题的博物馆——成都宇曜古灯文化博物馆和往常一样,准时打开大门,迎接客人。博物馆内,陈列着姚宇林30多年来收藏的千余件不同年代、不同地区的各色古灯。

        为何选择在灯具商场里展出?姚宇林笑称:“从古至今,灯一直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我也希望古灯文化能在当今的日常生活中得以传承。

        乡愁“引燃”30年“藏灯癖

        在古灯文化博物馆里,记者看到,各种灯烛按照制作材质排列在展柜里,琳琅满目。“场地有限,这里只展出了我全部收藏的三分之一。”姚宇林言语中透着自豪。

        姚宇林的藏灯癖好缘起一次回河南老家探亲。

        上世纪70年代,在成都当兵的姚宇林回河南老家探亲,无意发现自己孩提时使用的两盏老油灯还放在角落里。“一看到这盏灯,小时候母亲陪我在灯下读书写字的场景就浮现在眼前。”姚宇林将这盏灯带回成都,“这就是我的第一件藏品。

        之后,姚宇林没事就去成都的古玩市场逛。一次,他发现一个铜质的装饰物,“做得很精致,可是连老板也说不清这件饰物的实际用途是什么。”姚宇林花了10多块钱把它买下,回家后仔细研究,发现饰物的顶部有个不到1厘米的小孔,“可能是一盏古灯。”就这样,姚宇林有了第二件藏灯。

        “收集古灯,需要专业知识。”于是他向别人请教、学习,渐渐对“灯文化”有了研究。

        “你看,这是一盏唐代时期四川邛崃地区发明的省油灯。”姚宇林指着一盏深棕色的瓷质灯盏向记者介绍,“你别小看这盏灯,这可能是世上最早将‘冷却原理’应用在生活中的典范了。”这盏外观酷似茶壶的油灯,灯嘴并不用于放灯芯,而是作注入冷水用,“灯芯和灯油都放在灯顶部的托盘里,灯嘴注入冷水,这样可以减缓灯油的挥发,于是便省油了。

        姚宇林除了收藏灯,还收集与灯相关的文献、石刻、制灯模具等。

        “以灯会友”点亮漫长收藏路

        姚宇林家里,几个博古柜上摆满了灯具,就连床底下、衣柜里也全被塞满。

        “还好家住顶楼,我买来钢架吊、展架,将自家70平方米的楼顶改造成一个简易的展厅,取名‘千灯阁’。

        姚宇林的收藏故事被朋友们口口相传。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前来参观的人也越来越多,“既有流沙河、何应辉等文化名人,还有香港当红歌星莫文蔚、四川大学的英国籍教授普若兰等。

        “不少朋友为我提供了收藏线索和帮助。”姚宇林指着一对猫型烛台说,“这就是成都‘藏友’王泽润的馈赠。这可是王家从晚清时期传下来的传家宝呢!

        在一盏竹编灯前,姚宇林停了下来:“这是南充的朋友杨鸥从当地的市场上特意帮我买来的。”杨鸥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在做一个名为“川北油灯”的主题摄影时,从朋友那里听说姚宇林收集了不少油灯,于是,杨鸥独自来到成都的古玩市场,苦等一天之后,还真把姚宇林等到了。两人相识后,杨鸥从姚宇林借了部分老油灯用于拍摄,一来二去便成为知己,“没想到,杨鸥的这个系列摄影还获得了巴蜀文艺奖,并且还在日本、法国等地展出。

        这件事对姚宇林的收藏有了新的启示:“古灯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每一盏灯的背后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之后,姚宇林每收集一盏灯,都会通过老板口述、查阅资料、请教专家等多方渠道,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和故事。

        姚宇林透露,他已着手将自己多年来对古灯的研究和收藏心得写成一部书,“名字都想好了,叫‘古灯历影’或‘古灯夜话’,希望对和我有同样兴趣爱好的藏友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