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建新村:突出农旅结合 着力助农增收

18.12.2015  14:35

 

 

康定市委农办主任刘旭东(中)在折多塘村了解落实工作。

近年来,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市在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紧紧围绕农牧民增收的核心目标,坚持“文化为魂、基础为形、产业为先、流转为要、民风为本”的理念,全力打造藏区一流新村,走出了一条农旅互动、以旅促农的新路子。

为此,人民网记者对康定市委农办主任刘旭东进行了专访。

人民网:刘主任,您好!请谈谈在建设辛福美丽新村工作中,您们坚持文化为“”的编制规划的内容?

刘旭东: 在这方面,我们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总体要求,以民族文化为魂、以国道318线为主、以增收致富为要,注重文化、产业、新村“三向联动”,突出文态、形态、业态和生态“四态合一”,邀请专业机构对县域新村建设进行整体规划设计,营官、夺拉嘎姆和东俄洛村以传承木雅文化为主,打造独具特色的木雅藏族民居和藏乡田园风貌;折多塘、中古和金刚村以茶马文化和藏汉民居为主,打造藏族风情小寨、温泉休闲胜地、宗教文化体验的旅游整体形象。通过以点带面,引领示范全市文化旅游新村建设,加快实现“有车有房有票子、新村新貌新样子”的美好愿景。

人民网:请您谈谈康定的坚持基础为“”,着力改善民生?

刘旭东: 在这方面来说,我们结合全域旅游战略,以基础设施建设为“”,进一步完善配套功能,着力为群众、为游客提供更优质服务。截止目前,全市累计实施新村聚居点193个、新农村综合体8个、幸福美丽新村13个,1万余户2.6万人受益。共完成新(改)建通村公路477.7公里、桥梁39座,实施道路安保工程143公里,建成乡镇客运站和村级招呼站48个,解决3.2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村村通、文化活动室、卫生室、清洁能源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群众“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增收难、通讯难、就医难、住房难、就业难、上学难”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人民网:请谈谈您们提出的坚持产业为“”,突出文旅互动的内涵?

刘旭东: 注重民族文化引路。深入挖掘木雅文化、锅庄文化,村村成立群众歌舞表演队,把独特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融入到乡村旅游中,赋予乡村更多的文化元素,展示更大的文化魅力,增强乡村对游客的吸引力。注重乡村旅游带动。成立旅游和民居接待协会,完善“支部+协会”和“村民入股、成果共享”的经营管理模式,采取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分配游客的办法,破解各自为阵、标准不一、恶意竞争等难题,推动乡村旅游向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迈进。

目前,全市共有星级乡村酒店6家,发展民居接待600余户,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2000余人,年均接待游客100万以上,民居接待户年均收入达8万元以上。注重特色产业助推。培育发展“青藏谷地”等龙头企业27家、农业专合组织188个、种粮大户114户。建设青稞、水果、蔬菜等特色农业基地8.7万亩,发展藏香猪、藏鸡、西黄牛等养殖基地11个,订单培育羊肚菌、黑青稞和玛咖3000亩,大力推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

人民网:您们还提出了坚持流转为“”,激发内生动力?请给我们简单谈谈。

刘旭东: 是的,在这方面上来说,我们大力深化农村改革,采取土地、房屋双轮驱动的流转模式,增强农村经济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在土地流转方面,将土地、林地、草地经营权以转让、合作、出租等形式进行流转,集中连片种植黑青稞、吗咖、蔬菜等绿色生态农作物1万余亩,实现适度规模发展,打造大地景观,增加农牧民财产性收入。

在房屋流转方面,农牧民利用房屋、草场、牛羊等生产资料,采取出售、租赁、入股等多种方式,获得长期稳定受益。如俄达门巴牧民定居点通过政府招商引资,引进企业以每户5万元的价格收购全村牧民定居房,并为牧民购买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每年向村集体返还红利80余万元,真正让这些“不动产”变成了股份、变成了资本、变成了效益。

人民网:最后请谈谈,您们的坚持文明为“”,深化乡村治理的做法?

刘旭东: 在深化乡村治理上来说,我们紧紧围绕“村庄美、环境美、心灵美”以及“建新村、住新人、展新貌”的目标要求,深入开展乡村治理,集中展示优美村风,彰显淳朴家风,树立良好民风。展示优美村风。

集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风貌整治专项行动,村内绿化率达到80%,垃圾处理率达90%以上,村容更加整洁干净,村貌更具田园风光。彰显淳朴家风。

结合平安家庭、“五好”文明家庭和廉政文化进家庭主题活动,把孝老爱亲、勤劳致富、友善邻里、诚实守信等思想根植于每个家庭、每位村民。树立良好民风。大力推进依法治村,深化“法律七进”,让老百姓在学法用法中潜移默化、提升素养,真正让游客放心来、安心住、舒心游,实现“”的新农村向“”的新农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