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养基地有了医务室 “候鸟”老人担忧少了

18.12.2014  19:51
康养基地有了医务室 “候鸟”老人担忧少了 来源: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日报记者 秦勇)12月15日,攀枝花市仁和区西蜀阳光康养示范基地,“候鸟”老人张杰晨练回来后,并没有回房间休息,而是径直来到一楼大厅的医务室,“王医生,请帮我量量血压,看是否正常?”仁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王龙热情地接待了她。
     张杰是第二年来攀枝花过冬了,以前基地没有医务室,有个头疼脑热都得去仁和区人民医院。“现在基地有了医务室,小病足不出户就能治疗,真是解决了康养的一大难题。”张杰笑着说。
     今年10月,仁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西蜀阳光康养示范基地设置了攀枝花首家阳光康养基地医务室,配备全科医师,安排医师每周定时坐诊,并为康养老人建立健康档案,让其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医疗保健和健康咨询服务。西区玉泉街道巴关河社区因为拥有“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被评为四川省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社区(一类)。 养老机构可设立医疗机构
     “由于交通不便,远离城区,现在来农村康养,都是把各种药配齐。”住在仁和区中坝乡潜龙山庄的“候鸟”老人苟续东说,在乡村康养,空气更好,环境幽静,就是看病不方便。山庄老板郑应国告诉他,“如果有突发状况,只有先送到乡卫生院,看情况再送到区医院。
     苟续东的担忧是攀枝花发展阳光康养产业中所遇到的难题,如何创新医养结合模式,让老人们不再为健康发愁?
     日前,攀枝花出台《关于加快阳光康养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鼓励通过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医疗机构举办养老机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联办等形式,构建养老与医疗相互融合的服务模式。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可依法设立医疗机构,鼓励全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创造条件开设老年病科。同时,鼓励基层医疗机构与老年人家庭建立医疗契约服务关系,鼓励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加强合作,实现老年人健康服务在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便捷对接。
     意见还提出,适当扩大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资金支付范围,逐步将部分有预防疾病功效的药品、保健品以及其他有关物品纳入个人账户资金支付范围;逐步将个人账户资金支付从支付参保职工本人的基本医疗费用,扩大到支付其家庭成员的基本医疗保障费用,拓展个人账户的医疗保障功能。 新增普通养老床位可获补贴
     目前,潜龙山庄有80个床位,早已预订一空。郑应国也想扩大规模,但资金短缺一直不允许他这样做。“当时成功申报二星级农家乐时,政府给了2万元的补贴。”郑应国希望政府能给更多的补贴。
     郑应国的梦想有望成真。根据《关于加快阳光康养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攀枝花将建立市级康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市级财政在统筹整合现有旅游业、服务业发展等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康养产业示范性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贴息或补助。
     更值得一提的是,意见提出,建立养老床位一次性建设补助制度。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床位数达到10张及以上、符合相关文件规定、具备资质条件的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按新增普通养老床位1万元/张、特殊养老床位2万元/张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建设补助;对收养了老年人、达不到养老机构条件的机构,按照新增养老床位每张不低于5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建设补助。
     同时,建立养老床位运营补贴制度。按收养重度失能老人300元∕月∕床位、中度失能老人200元∕月∕床位、能力完好和轻度失能老人100元/月/床位的标准给予运营补助。床位连续使用必须达到半年以上。
     此外,攀枝花支持知名康养企业在攀设立二级法人机构,对示范性项目,地方政府可根据财力一次性给予10-100万元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