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的“带薪休假”落实难在何处?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政策措施,提出挖掘旅游消费新热点,推动各地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然而,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国内带薪休假率仅50%左右,“休假影响前途”成为人们的心结之一。专家表示,带薪休假是法律法规规定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健康、经济、民生的多个方面,应强化监督,满足公众合理诉求,使政策落地带动假期消费。
带薪休假难落实 “50%”差在哪?
人社部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带薪休假落实率约为50%,而落实带薪休假比较好的单位,主要集中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像一些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落实的相对较差。其中,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份报告称,42.4%的职工“不休或未休完带薪休假”的原因是“担心休假影响前途”。
在北京一家公关公司工作的赵先生已经有三年没有休年假了,在他看来,请假并不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情。“一是自己来公司时间不长,表现还不够那么亮眼,二来我们的领导也好多年没休假了,请假怕领导不满意。”
记者采访中发现,“担心休假影响前途”的职工确实不少,还有一些诸如媒体、销售行业以“底薪+绩效”构成公司的员工,考虑到收入受到影响,也放弃了本该属于自己的权益。一家小型装修公司的员工李然(化名)告诉记者,由于自己所在的公司是以“日薪”核算,请假出去玩的成本太大,干脆就不休息了。
记者发现,2007年,国务院法制办公布《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2008年9月,人社部颁布《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都提出要“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政策之下,部分公众的诉求仍难以满足。记者调查发现,多位受访人士均表示,期望能够在现行制度下享有自我应有的假期。但由于种种“苦衷”,更重要是部分企业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加上个人原因,使既有“福利”难以充分享受。
“执行差”凸显现行制度瓶颈
专家分析指出,从199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到现在,经过了21年,带薪休假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实施难、执行差”的局面。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认为,目前国家相关部门也意识到带薪休假对经济、文化的推动和刺激作用,并且劳动法也有相关规定。但是在实际中很难执行,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一些企业发展压力大、竞争太过激烈,不给员工放假;二是员工职业发展与晋升压力大,自动放弃休假。通常,民营机构的带薪休假执行情况,要比国有机构的员工执行得差。竹立家说,目前我们国家80%以上的劳动力在民营企业,收益不稳定,必须努力工作以保住岗位。他说,“带薪休假不是小事,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与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有关。”
专家表示,劳动法虽然有规定,但是缺乏具体细则、法规条款,制度上的空白与漏洞成为落实政策、法规的阻碍。同时,民间不乏员工因“连轴转”导致身体出问题甚至猝死的悲剧。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国民的传统观念有关,与整个社会工作、生活平衡情况有关。在中国,更多时候,人们还是希望通过努力,赚更多的钱养家。因此,观念上的转变,还有赖于宣传。
竹立家坦言,绝大多数劳动力所在的民营企业,是带薪休假制度执行的灰色地带,需要有关部门组织专门调研,以发现问题,并保障员工带薪休假的权利;要严格实行“问责制”,而不是“奖励制度”。对违反规定的企事业单位,要严格问责、予以处罚。
破解难题关键靠执法
专家认为,带薪休假关系到健康、经济、民生的多个方面,在当前消费环境下,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有助于实现保障劳动者权益、推进企业管理、拉动经济消费甚至稳定就业市场。
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吴文学公开表示,目前我国的法定休假时间,人均已经达到了115天,即公共假期从政策角度已经实现了115天。如果落实带薪休假10天到15天,休假时间将会达到125天到130天。这对于广大公众而言实属必要。
据携程网发布的《2015中国游客旅游度假意愿调查报告》显示,八成游客希望选择带薪休假错峰旅游,只有少数选择在黄金周和春节期间出行。业内专家认为,在我国现有的假期制度下,带薪休假的落实不仅可以很大程度上拉动旅游消费,还可以有效缓解黄金周、小长假旅游景区拥挤的窘境。北京旅游学会副秘书长刘思敏认为,“黄金周”和带薪休假是解决长假缺失的两个路径,带薪休假这种分散长假的模式更理想,更能够满足民众的需要。
广西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罗国安指出,破解带薪休假之难,关键要靠执法部门主动监督,加大追责力度,像《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规定了欠假不整改要加付赔偿金,但却没有标准;《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里明确了年假没休时要向职工加付赔偿金,但处罚力度还太小。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仅期待机关事业单位的带薪休假起到示范效应比较难,所以必须找到政策落实的突破点和着重点。
此外,受访专家表示,一些公众对于现行政策的了解程度有限,在遇到问题时也往往“不了了之”,建议未来应通过多种传播途径,特别是新媒体传播方式来加大相应政策的普及力度,让广大劳动者充分了解自身权益,找到合理可行的维权方式。
文章来源: 新华网 网站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