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当防大学生诚信脱缰

06.08.2014  12:56

深论

家境贫寒的赵某靠人资助读完大学后,谎称自己在中央国家机关工作,以“办事”为名8年内诈骗资助他读书的好心人1000余万元。目前赵某因涉嫌诈骗罪已被刑事拘留。(8月4日新华网)

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而让人心寒的是,赵某却上演了现代版“农夫与蛇”,不仅没有知恩图报,还诈骗资助者。善行需要善待,爱心需要接龙,而赵某无疑成了负面典型。当然,忘恩负义的“毒蛇”可恨,但也切莫一叶障目,因噎废食。与他相反的是,高晓松曾经打算资助一位大学生,而该学生却坚决不愿接受第二笔资助,受感动的高晓松称其为真正的“超级女生”。

然而,放眼全国,类似的“超级女生”并不多见。虽然与赵某类似的诈骗行为仅是少数,但毕业后助学贷款“跑单”却为数不少。

今年是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推行的第15个年头,还贷高峰期即将到来。过往,众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助学贷款的帮助下解了燃眉之急,但毕业后,拖欠助学贷款、迟迟不还的情况屡见报端。西南某省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2月底,这个省国家助学贷款学生自付本息到期4359万元,实际回收3219万元,违约率达24%(新华社报道)。与此相似的是,佛山一企业家多年资助贫困但品学兼优的大学生,累计捐出2100万元,受助学生需签订一份“道义契约”,承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回捐助学金和利息即可。而15年来,仅回捐了大约97万元的助学金。另外,更令人吃惊的是,在一些高校,“伪贫困证明”也大行其道。记者采访发现,个别手提“笔记本”、耳听MP3,胸挂名牌手机的时髦大学生居然也名列其中。“大学生贫困证明先盖章再填写,想填多穷填多穷”的新闻报道令人瞠目结舌。

大学生诚信去哪了?诚然,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与制度缺陷、社会氛围、经济能力有关,但最根本的还是自身对诚信的理解、践行不够。

人无信不立。诚信在古代先哲们看来是立身之道、修业之本,更是国之立政之基。作为“天之骄子”,大学生本不该在诚信危机中沦陷。更何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学历造假、食安问题、老赖等社会诚信问题已成为发展路上的绊脚石,加强信用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刻不容缓。从这个层面上说,加强大学生的信用教育,也是一种未雨绸缪。从当前出现的种种现象看,重塑大学生的信用,对其进行心理扶贫,提升其感恩意识及诚信意识,有时显得比经济扶贫更为迫切。

具体说来,一方面要把大学生的诚信建设当成一项系统工程。小至迟到旷课、论文抄袭,大至考试作弊,拖欠贷款,都应纳入诚信工程中监管。诚信无小事,强化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让失信者寸步难行成为学生自觉意识;另一方面,学校要建立并完善学生诚信档案,将和诚信相关的事情进行指标化管理,以硬指标逼迫学生重视诚信问题。多管齐下,农夫与蛇的故事方能不再重演。(陈小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