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铸就广安特色——邓小平故里持续开展扶贫攻坚行动
小平故里广安市,地处秦巴山脉西南、四川盆地以东,全域属秦巴山区和革命老区。全市区域性贫困十分明显,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纵贯南北,渠江、嘉陵江流经5个区市县,“三山两江”在6个区市县形成地质灾害区、旱山区、洪涝灾害区等连片特困区,6区市县均为省秦巴山区连片特困片区县,其中,广安区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1年全市有贫困人口74.41万,贫困发生率20%,贫困村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30%。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旱山区、华蓥山地质灾害区、渠江和嘉陵江洪涝灾害区、水库淹没区四大连片特困地区,占全市贫困村的90%,贫困人口的80%。近十年来,广安市扶贫开发不断地探索新经验,不断地取得新业绩,2009年7月和2011年11月,全省扶贫连片开发现场会、全省特殊困难区域连片扶贫开发现场会在广安召开,作为重大民生工程的扶贫开发工作呈现出鲜明的“广安特色”。
(一)形成了稳定清晰的扶贫开发工作思路。
认真总结多年扶贫工作经验,提出了符合广安实际的工作理念。坚持“聚合资源、整体联动、连片开发、梯次推进”的总体思路,实行“五为主五为先”的扶贫工作方略,即:“民生为主、解困为先,增收为主、产业为先,‘造血’为主、路水为先,良居为主、环卫为先,自强为主、扶志为先”,重点创新了抓扶贫工作的“三大理念”。 一是以集中连片的理念抓扶贫。 以贫困村集中区为核心,实行集中连片规划,集中连片改善条件,集中连片发展产业,全市建成79个连片产业基地、11个重点连片产业带,辐射带动了贫困地区产业大发展。 二是以现代农业的理念抓扶贫。 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治理贫困的根本出路,按照效益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一体化思路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着力改变零星生产、分散经营、粗放管理的传统农业模式,引导贫困群众走市场化、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三是以群众为主的理念抓扶贫。 始终坚持群众为主的理念,切实维护群众的建设主体、管理主体、受益主体的地位,明晰产权,激励引导,摒弃“等、靠、要”思想,激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内生动力。
(二)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扶贫攻坚行动。
我市历届党委政府均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一些主要领导甚至自称为“广安扶贫第一兵”,亲自组织研究扶贫工作,带头深入贫困村扶贫,多次开展扶贫工作专题调研。通过一届接着一届的努力,把扶贫工作不断推上新的台阶。近十年来,每届政府都组织开展了专项的集中扶贫攻坚行动。2005-2007年,我市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扶贫攻坚“一号工程”,从此开启了我市地方扶贫的历史,仅2005年一年就实现脱贫12万人。2007年,省委省政府作出集中三年时间实施广安市水淹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的决定,被誉为“省长工程”的水淹区扶贫在我市由此展开。省长蒋巨峰先后四次到广安水淹区贫困村实地调研,五次作出重要批示,从2007年开始,连续三年亲自组织召开省政府办公会专题研究广安水淹区扶贫工作。通过有计划、成建制、大规模地推进水淹区扶贫开发,推动了我市水淹区基础大改善、产业大发展、收入大增长、环境大变化。2011年,我市全域纳入四川省秦巴山特困片区规划,列为全省新阶段扶贫攻坚“四大片区”之一,从2011年开始,实施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程,每年省级投入专项资金6000万元,推进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工作。通过持续四年的扶持,我市特殊困难贫困地区贫困问题有了较大的缓解,得到项目帮扶的群众基本实现稳定脱贫。
(三)探索了一系列推进科学扶贫新机制。
为了提高扶贫开发效益,我们努力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创新机制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建立了整体联动机制,各级各部门支持参与扶贫成为自觉行动和工作常态;建立了投入保障机制,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加大市县财政投入,整合项目向贫困村倾斜,“以奖代补”撬动社会和群众投入,强化了扶贫开发资金保障;建立了定点帮扶机制,连续十年实行领导和部门定点帮扶贫困村制度;建立了激励奖惩机制,把扶贫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严格奖惩逗硬,确保了扶贫工作顺利推进。“创新理念,转变方式,集中连片推进水淹区扶贫开发”、“坚定不移走科学扶贫之路”、“整合资源,协同共建,大力推进新时期扶贫开发”、“广安:小平故里的连片开发与‘田埂革命’”、“广安市创新七个精准机制推进扶贫开发”等经验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扶贫开发杂志》上发表,供全国学习借鉴。
作者:广安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 唐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