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农家乐悄然升级“农庄经济”

24.03.2014  06:53

  产区变景区 田园变公园 产品变商品

  3月12日,广元市利州区龙潭乡“梨花人家”农家乐的老板周永国,将屋里的桌椅清洗干净放在院坝里晾晒。“月底就要开‘风情龙潭旅游周’了,早点做准备。”他说。

  说起去年的“风情龙潭旅游周”,龙潭乡乡长邱志勇颇为得意:人多得不得了,好多川A的车子,把路都停满了。不就是吸引市民到“农家乐”吃饭赏花呼吸新鲜空气吗?利州区农业局总农艺师李长勇说,“里头的味道长得很”——从内容上看,对游客而言,除了“农家乐”,还有观光、体验、参与等项目,对业主和当地农民而言,则是农业的集约化生产和农民变雇员变股东的身份转变;从形态上看,是单家独户的经营变为资金、土地、劳动力及设备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经营;最重要的是业态上,“农家乐”向“农庄经济”转型升级,“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梨花人家”所在的广元曙光现代农业园区去年3月启动建设,核心面积1.1万亩,园区内划分为“一区五园”。开建之前,当地政府对其整体规划,统筹打捆各项目资金搞基础设施,随后通过项目招商引进业主。邱志勇介绍,截至目前,已经引进10多个投资上百万元的大业主。接着,40多个小业主跟进分块布局。逾10亿元的社会资本投入,使得以农庄经济为基本细胞的现代农业园区模样初成。

  走马曙光现代农业园区,广元市红凌农场兴办开心农场、畜禽养殖、生态农家、蔬菜加工等项目,赋予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产业链条的延伸,以及满足游客需求的行、游、购、娱、种等内涵。园区内的“养生文化园”,则兴建金银花研究中心、中华中草药药铺、中草药制剂生产等多个项目,力图在一二三产业的互动发展中,促使农业由单一的原料供给延伸到产品深加工、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

  广元市朝天区新建村3组的向茂华,流转了28户农民的201亩耕地,创办了集蔬菜种植、生态养殖、产品加工、农家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农场——陶园农场。“每亩地给农民200元的保底收益,种子、化肥、农药等费用农场全包,种植技术全程指导,蔬菜包销,最终收益由农场和农民四六分成。”向茂华说。作为28个“股东”之一,村民段玉君去年将自家的10亩蔬菜交给农场统一管理,每亩拿到了4050元的分红,比入股前每亩增加四五百元的收入,加上每亩节约300多元的投入和保底收益,一年增收近万元。

  广元市农业局副调研员李龙介绍,全市目前兴办起各种类型的农庄逾百个,成了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有力抓手。省农业厅产业处处长肖祥贵认为,农庄经济的发展实现了资本进村、产业进村、科技进村,是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有益探索。

  现场特写

  围炉话农庄

  “你说我这个是农庄?”红凌农场的农场主司茂陵有些意外。

  3月的川北,春寒料峭。在利州区龙潭乡的“梨树人家”农家乐里,省农业厅关于农庄经济的调研,在火炉旁展开。“啥子是农庄哦?”司茂陵有些不解。当然,眼下全国对农庄经济也没有标准答案。听听广元的探索者、参与者是怎么说的——

  龙潭乡乡长邱志勇犹豫了一下,说:“我觉得农庄最大的特点就是依托农业建庄园,这个庄园是用来发展休闲旅游的,要兼顾农业生产、加工、休闲度假三大功能。

  “农庄就是一个复合体。”利州区怀诚家庭农场的农场主李怀成提高了嗓门,“只要有规模种植、产业互动、利益共享,都可以叫农庄。

  广元市农业局农经科科长曹建勇抛出观点:“农庄应该是城市资本的进入,在运作上以工商业主为龙头,牵引农户发展效益农业,并通过联合与合作,扩大规模经营;在产业上应该是由种粮升格为粮、果,以及休闲、观光。

  利州区农业局总农艺师李长勇接过续水的茶杯,啜了一口,说:“农庄不是看堆头有多大,如果只有种植,哪怕面积再大也成不了农庄,关键要看内涵,是否形成了产业互动、是否改善了农村现状、是否带动了农民增收。

  “农庄应该有‘四化’:生产专业化、投资多元化、经营集约化、管理企业化。”广元市农业局副调研员李龙似乎有备而来。

  省农业厅产业处副处长张让琴则从另一个角度提出看法:“农庄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农家乐,也不只是土地流转了事,要规划先行,讲究科学的产业布局,集加工、销售、休闲于一体。

  电火炉断了线又接上,但讨论一刻也未停顿。曹建勇又有了新感悟:“做好农庄至少要有四点。”他迅速在纸上一一列出:围绕产业完善基础设施、规划引领形成产业布局、创新模式撬动社会资源、完善机制形成利益共享。“不管哪种经营模式,都必须和农民有机联系在一起。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邱志勇以2011年龙潭乡“首届风情龙潭旅游周”为例,“人山人海,农家乐做饭都做不赢。

  此前,参与讨论者都参观过龙潭乡的几个项目,李长勇大约忆起了那一大片整理了的土地:山区农业分散、土地零星、产出低,因而要努力实现一跨二或者一跨三的产业才有好效益,农庄不失为一种好的探索。

  对此,李怀成喟叹“谈何容易”:发展农业一次性投入大,资本回收周期长,贷款的难度大,融资是一道坎……

  一直在认真记录的张让琴给大伙带来利好信息:年初,我省已经启动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先期启动了8个市9个县(市、区)试点。

  “太好了!”李怀成翻开手中的笔记本,上面写得密密麻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我们走的这条路,一定莫得拐!

  天色渐晚,火炉旁的讨论仍在继续……

  记者手记

  虽然早春还有些寒冷,但广元的农业农村却热气腾腾。

  贴近采访,我们感触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借重“农庄经济”之名,探索的是突破传统农业惯性,转变的是现实农村经济换挡升级。二是面对共同的发展难题,勤于思考,敢于用深化改革的具体行动,努力趟开未来美好乡村的大道。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片土地上人们的试与闯,就是以强烈的问题意识,不满足于过往“三农”进步的实绩,在更宽的范围更深的程度,努力寻找农业提质增效的实现形式,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这值得称道。

(记者 林卫 范英 许静 徐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