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部署城镇化工作:未来六七年推动1300万人进城

16.06.2014  12:07

推进新型城镇化对广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广东发展全局、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6月15日召开的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即是为了顺应这一重大趋势并结合自身实际,对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作做出全面部署的一次会议。从大会现场看,我省对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重点、抓手已经清晰。南方日报记者也从会上获悉,到2020年,我省将推动超过1300万人进城。

到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提高到73%,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实现不少于600万本省和700万外省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

我省将启动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省创建工作,力争为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益经验。同时在我省不同区域开展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试点建设。省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2511”试点工程,即选择2个城市、5个县城、10个建制镇作为综合试点建设,选择10个项目作为专项试点建设。

未来5年省财政每年拿出不少于10亿元,支持开展新型城镇化发展重大专项工作和试点建设。

尊重规律现实

突出两大抓手

从会议来看,广东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大精神就是对规律和现实的尊重。

既遵循城镇化的内在规律:城镇化发展本身是一个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自然历史过程,不可能再走粗放发展的路子,也不能靠行政命令,一哄而上、大干快上。而是要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对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出发,使之成为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水到渠成的过程。使之与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目标相适应,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水平相适应。

也遵循我省各地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的实际情况:会议提出推进我省城镇化不能搞一刀切,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提出从我省城镇化发展的区域特点来看,应分类抓好三类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珠三角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粤东西北坚持走中心城市带动的路子;一些综合实力较强的县城则应加快做大做强,以协调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全面推进城镇化,更需要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抓手。从会议讲话精神来看,广东从珠三角和粤东西北的不同实际出发,突出了两大抓手:要以“三旧”改造为抓手推动珠三角城市更新;以扩容提质为抓手,推动粤东西北地级中心城市做大做强。

以问题为导向

深化改革推进

广东是全国城镇化率最高的省份,城镇化率基本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珠三角也是全国城镇化率最高的区域,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不过这次会议并未过多强调成绩,反而以问题为导向,直指当前我省在城镇化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会议指出,我省要破解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难问题,有序加快市民化进程;破解城镇土地利用粗放低效问题,提高城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破解各类“城市病”多发问题,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破解城镇空间结构不合理问题,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处理好人与城、政府与市场、大中小城市之间、软硬件建设之间、发展与保护这几组关系。

而要破解上述难题,处理好这几组关系,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的广东,势必将把新型城镇化与全面深化改革结合起来。为此,我省将系统推进城乡规划体制改革、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城市治理体制改革、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向改革创新要动力、要红利、要效益。

以人为本推动人口城镇化

何为新型城镇化?昨日的会议也作出了清晰阐释: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广东更格外关注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根据规划,到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提高到73%,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即实现不少于600万本省和700万外省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这不仅仅需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更关系到城市综合承载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否满足进城人口的需要。

为此会议提出,全面放开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落户限制,全面放开除广州、深圳以外城镇外来务工人员直系亲属随迁限制和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落户限制,全面放开除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以外的中小城市及建制镇落户限制。

同时优化城镇人口布局:广州和深圳要严格控制城市和人口发展规模;珠三角要引导人口向珠江西岸流动;东西两翼要培育2-3个300万人左右的大城市或城市群;此外培育若干城区人口超100万的中心城市和30万-50万人的中小城市。从而形成全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人口布局均衡合理的城市体系。

而从以人为本出发,会议也强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治理等。

当然,广东也清楚认识到,我省常住外来人口近3000万,人口市民化不可能把这么多外来人口都吸纳进来,因此必须立足在相当一个时期有大量外来人口在城市的实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也必须适应这种状况,充分考虑外来人口生产生活和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的需要。要创造条件让外来人口参与当地社会公共管理活动,增加外来人口对所在城镇的认同和融入,促进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和谐相处。

亮点解读

规划:坚持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干到底

亮点:省住建厅将会同省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在9月底前完成我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并特别注重与珠三角全域规划编制的衔接。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坚持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干到底,克服一任市长一版规划的现象,切实提高规划权威性。

解读:“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十分强调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和统筹作用,并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广东省住建厅副厅长蔡瀛表示,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强化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是我省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关键环节和基本保障,推动城乡规划由扩张性规划逐步向限定开发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转变,也是城乡规划的转型方向。

对于下一步工作,蔡瀛表示,要抓紧编制《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珠江三角洲全域规划》,加强城乡规划改革,推进“三规合一”,强化规划的综合调控和约束作用,健全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机制等工作要求。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发展格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

而据广州市规划局局长李明介绍,广州市通过划定全市统一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线、建设用地增长边界、生态控制线、产业区块控制线,形成一张蓝图,通过在“一张图”内统筹生态、生产、生活空间范围,实现发展目标、人口规模、建设用地指标、城乡增长边界、功能布局、土地开发强度等“六统一”,切实解决了规划“打架”问题,形成一张蓝图,充分发挥了规划管控和引领城市布局、保障经济发展、保护生态安全的作用。

土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同价同权

亮点: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土地用途转变和权益流转审查管理制度。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深化征地制度改革试点,落实多元化征地补偿安置机制。探索建立土地银行,创新土地资源、资产、资本管理模式。严格控制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中心城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严格控制新区起步区规模。

解读:广东省土地勘测规划院副总工程师侯学平表示,针对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广东在2005年就有所尝试并开始实施,可谓在全国开了先河。在顺德、南海等地推行比较成功,但同时在各地推开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这与当地土地市场活跃程度、经济基本水平和管理意识是否到位有很大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从宏观层面明确了改革方向,推广动力将会更大。

同时她强调,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对于规模的限制非常必要,比如“三旧改造”就是通过挖掘存量用地来实现严控新增用地的目的,对于粤东西北来说,也要严格控制新区规模。

在会议小组讨论中,汕尾市委书记温国辉也表示,新型城镇化建设不能一味大拆大建。他举例,汕尾城区达到21平方公里以上,开发强度只有7.3%,“理论上不断往外扩也有空间,但是我们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进行沿海岸、链条状、组团式新区规划,依托海岸线上近20个镇的原本基础,进行‘一镇一定位一特色一产业’规划”。他表示,“合理利用原有的基础和地方实际,而并非摊大饼、千城一面,我认为这才是新型城镇化的特色”。

资金:转移支付挂钩进城人口市民化

亮点: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将常住人口的因素纳入省级财政转移支付中充分考虑。放宽市场准入,细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建设运营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清单和项目库,统一面向社会公布。争取成为全国首批发行市政债券试点省份,研究出台配套市政债券的发行管理制度和风险防控机制。未来5年省财政每年拿出不少于10亿元,支持开展新型城镇化发展重大专项工作和试点建设。

解读: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分行行长吴德礼表示,为解决城镇化资金来源,主要考虑两个渠道,一是通过政策性战略性金融资源,二是发动来自市场的资金。

他提到,作为投入重点,国家开发银行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战略性金融支持。国开行投入的80%-90%在城镇化建设方面。今年4月,根据国务院要求,国开行成立住宅事业部,利用国家信用发行债券筹集资金,提供大额中长期低成本资金支持城镇化建设,并且针对中间税费要求全免,与财政部单独内部核算。据统计,今年1至5月份,国开行累计放款1400多个亿。

不过他表示,享受政策性资源需要广东省尽快搭建平台对接。按照要求,国开行住宅事业部需要跟省际和省会城市平台对接,不允许到市县,如果省里面平台没有搭建起来的话,地市没法对接。

另外,除了政策性战略性金融资源以外,广东还需要充分利用市场资金。吴德礼表示,城镇化建设光靠财政拨款显然是不够的,广东社会资金雄厚,要放宽准入门槛,通过基金、债券等各种方式把民间资本调动、集中起来支持城镇化建设。(记者 卢轶 肖文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