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南江县实施“13555”战略坚决打赢2018年脱贫摘帽大决战
截至2017年底,南江县有贫困村64个、贫困人口26983人,贫困发生率4.86%,2018年要实现脱贫摘帽目标,形势紧、任务重、压力大。该县按照“13555”攻坚摘帽战略思路,举全县之力,精准施策,全力确保贫困县脱贫摘帽决战决胜。
一、锁定一大目标,高位推动摘帽决战。 一是科学制定攻坚目标。 按照市委“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脱贫奔康“时间表”和“线路图”,严格对照乡“三有”、村“一低五有”、户“一超六有”标准,明确2018年完成45个村、1.93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控制在1.5%以下,实现县“摘帽”。 二是务实推动脱贫项目。 以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和23个扶贫专项方案为蓝本,坚持“保基本、缺啥补啥”原则,建立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项目库,制定《2018年县摘帽总体方案》,提前编制下达《2018年预脱贫村项目任务》《260个非贫困村同步补齐基础短板项目任务》,实现项目规划和资金安排精准到村到户到人。 三是提前启动基础工作。 2017年9月提前启动县“摘帽”总体工作,全面部署“集中攻坚、绣花帮扶、县级自验、整改补短、自查自验、查漏补缺、接受验收”7个阶段工作,细化分解“安全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群众工作、特殊群体帮扶”六项全覆盖任务,2018年6月底前完成乡“三有”、村“两室”建设、危房改造和旧房拆除、农村公路建设等四项阶段性任务,6月开始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和战役式整改。
二、聚焦三大村类,精准实施分类攻坚。 一是巩固提升脱贫村。 坚持精准脱贫与防止返贫双向发力,按照巩固产业发展抓提升、巩固基础设施抓管护、巩固新村建设抓治理“三巩固”攻坚重点,督派驻村工作队,做到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政策,确保到2020年持续保持在当年脱贫标准以上,防止脱贫返贫。 二是对标攻坚贫困村。 聚焦国省脱贫标准,对标户“一超六有”、村“一低五有”、“四好村”创建“三对标”攻坚重点,对1.93万预脱贫人口、45个预脱贫村严格执行“四个清单”管理(乡镇主体清单、行业投入清单、部门帮扶清单、村社责任清单),确保脱真贫真脱贫。 三是同步建强非贫困村。 坚持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双管齐下,对360个非贫困村按照同步建强产业、补齐短板和帮扶奔康“三同步”攻坚重点,对照贫困村脱贫标准同步补齐短板,确保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脱贫同一个标准,消除发展差距,促进均衡发展。
三、攻坚五大战区,整合力量各个击破。 一是分区作战。 全县划分为脱贫攻坚五大战区,书记、县长任总指挥,人大、政协主要领导等任指挥长。将县“摘帽”任务量化分解到县挂联领导、行业部门、帮扶单位和乡镇,实行“挂图作战”,严格定点、定人、定时、定责。每月分战区召开一次现场推进会、一次分析研判会、一轮考核评比,现场验靶交账。 二是分区派人。 人员由各战区指挥长统筹,挂联乡镇县级领导负责,选派乡镇、帮扶单位“第一书记”等组建一支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乡镇原则上除书记、乡镇长、纪委书记、党政办主任、扶贫办主任和财政所长外,其余全部到驻村工作队。增派人力到村全脱产开展攻坚,确保300户以下村、已脱贫村有6人以上攻坚队,300户以上村、未脱贫村有8人以上攻坚队。 三是分区培训。 分战区对新组建驻村工作队进行业务知识全覆盖培训,围绕政策解读、住房保障、产业发展、驻村帮扶、监督检查等重点,通过主题动员、课堂授课、现场教学、经验交流等方式开展培训。
四、打好五大战役,对标补齐攻坚短板。 一是打好产业发展“大决战”。 充分发挥生态养殖(南江黄羊)、核桃、茶叶、巴药(金银花)四大产业推进专班作用,锁定存量、细化增量,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全面落实“1+5”产业扶贫系列配套政策,培育村级主导产业,加大奖补力度,确保村村都有1个以上主导产业。因户规划“小种植、小养殖、小加工、小经营”四小增收项目,按已脱贫户400元/人、未脱贫户600元/人、当年脱贫户1000元/人标准实行增量奖补,对非贫困户自愿建成“四小”产业园的,给予1000元/户奖补。采取党建引领、村集体自营等方式,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力争创建集体经济示范村50个以上、156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面达标、90%以上非贫困村都有集体经济收入。 二是打好安全住房“大决战”。 综合用好易地扶贫搬迁、危旧房改造、土地增减挂钩和地质灾害避让搬迁等住房政策,确保所有群众住上安全住房。加快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建设、搬迁入住和拆旧复垦等扫尾工作。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统筹实施、全域推进,力争3月底前全面完成改造任务。实施土地增减挂钩,全面锁定拟实施项目村,7月底前完成安置区建设和入住。实施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完成1000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 三是打好基础建设“大决战”。 通过社会捐资、群众筹资、企业垫资等多种模式推进农村道路建设,力争年内建成农村幸福路820公里;采取新建、扩建、配套、改造、联网等方式,新建261个村供水工程424处;对19个弱电村全面实施农网改造,确保贫困人口生活用电率达100%;实施“宽带乡村”工程和“互联网+”项目,实现516个村通信网络全覆盖;统筹推进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户、烂房户、受灾户等“五类户”脱贫对标达标建设。 四是打好公共服务“大决战”。 集中攻坚乡“三有”、村文化室和卫生室建设,除整体搬迁的2个乡卫生院外,力争3月底前规范完善乡镇卫生院46个,同步建好非贫困村文化室260个、卫生室215个,加快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确保公共服务全覆盖。 五是打好群众工作“大决战”。 严格落实“三议六会”,村内大小事务交由村民商议;开展全县科级干部回乡大宣讲活动,解决群众所怨所需所难;开展“五大教育”,教育整治少数人“等靠要”、好吃懒做思想;开展生活扶持、住帮劳动等“十大帮扶”,干部与贫困群众同吃同劳动;开展恳谈交心、民主同心等“五心活动”,在各乡镇巡回召开脱贫攻坚自强创富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村村建立乡村“道德银行”,教育引导群众感恩奋进。
五、健全五大机制,激发攻坚内生动力。 一是攻坚责任机制。 实行五大战区制度,其他县级领导“点对点”挂联,形成2+5+x攻坚组织领导模式。全面落实分(战)区包干督导巡查考核制度,压实“战区主导、乡镇主体、村社主抓、行业主管、帮扶同责、监督考核”六大责任,明确县级挂联领导、帮扶单位、行业投入单位、乡镇村社攻坚任务,层层压实责任,立下“军令状”。 二是资金投入机制。 坚持一切财力向脱贫攻坚聚集,统筹整合中央、省、市、县涉农资金,集中投向脱贫攻坚。财政投入1亿元,建立农业担保基金、农业贴息基金、产业风险基金和精准扶贫发展基金“四大基金”,撬动金融投入。开展“一创二引三帮”等活动,对接中国工商银行、四川路桥、天津亿联等企业和社会各届人士,捐资捐物支持脱贫攻坚。采取民办公助、项目补助、以奖代补等方式,调动群众在“四小”产业发展、乡村道路和水利设施建设等方面捐资投劳。 三是利益联结机制。 推广“三个1/3”股权量化模式,盘活集体资产资源,按照集体、贫困群众、非贫困群众“三个三分之一”折资量化、入股分红,增加贫困群众收益。推广“三保一返”利益联结机制,引导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将村集体资金、产业扶持基金等结余资金有偿入股,保底分红,二次返利,解决贫困户特别是无劳动力贫困户增收难题。推行“四方合作”“订单种养”“借羊还羊”“企业+贫困户”“大户+贫困户”机制,实现小农生产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带动近1.5万贫困人口通过生产和扶持就业创业发展。 四是督查指导机制。 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负责对23个扶贫专项牵头部门督促检查,常态开展工作约谈。抽调30名脱贫攻坚业务骨干,组建5个督察巡查组,常态开展脱贫攻坚督察巡查考核。组建5个业务指导组,由县扶贫移民局领导班子成员担任组长,围绕阶段性脱贫攻坚重点工作,分片开展业务指导。出台《脱贫攻坚“摘帽”战役问责办法(试行)》,成立监督执纪督查暗访组,对脱贫攻坚“三个落实”不到位,从严问责追责。 五是攻坚激励机制。 实行干部“悬帽”攻坚,将全县空缺的90多个副科级以上岗位留用作为脱贫攻坚成功摘帽后“论功行赏”。依托职业学校用3年时间培训村级后备干部和扶贫带头人500余人,确保每村至少有1名经过专业培训的村级后备干部。出台“激励乡土人才志愿参与脱贫攻坚五条意见”“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脱贫攻坚四条办法”“就业创业助推脱贫攻坚八条措施”等系列政策,通过破格评审职称、放宽岗位聘用、支持创业扶贫等方式,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到一线参与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和创新创业。出台考核奖惩政策,将脱贫攻坚考核单列,分值权重占乡镇、部门年度综合目标考核60%,实行月考核、季评比,激发攻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