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德昌新村建设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11.03.2014  08:02

 

2013年,德昌围绕“五新一好”目标和新村、新居、新产业、新农民、新生活“五位一体”思路,扎实推进新村建设,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工作成绩卓有成效。2013年累计投入3.36亿元,在德州、麻栗、小高等14个乡镇27个行政村建设新村40个,2855户、13059人入住新村落、新民居,实现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变样、农民素质提升”目标。

   村落民居建设

  德昌坚持示范带动、规划先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统筹城乡、“两化互动、三化联动”,错落有致布局村庄,突出“青瓦白墙红门窗”风格,建设“前庭后院加小楼”的新民居,彰显汉族、彝寨、傈僳人家民居特色,围绕县城建集镇,围绕集镇建新村,继续扎实整村推进新村建设。

  2013年投入3.36亿元,建成新村聚居点40个,新建农房797户,改造提升2058户,占规划任务的100%。同时,在新村建设点广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制定村规民约,卫生公约,扫垃圾、清淤泥,禁止敞放牲畜和家禽,规范“蜘蛛网式”的乱拉乱接电线,清除“牛皮癣式”广告,开展四旁植树,绿化庭院,全方位“”化村庄,小高乡安宁村、麻栗镇民主村启动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投资8894万元,新建农房180套,进一步配套完善道路、排污管网、垃圾房、绿化和亮化工程等基础设施和“1+N”村级活动中心、公共厨房、公共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着力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幸福美丽新村。据统计,新村建设区村生产生活垃圾收集率和处理率达93%以上,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产业发展

  德昌新村建设区按照“建龙头、带基地、创品牌、兴产业”的经营思路,依托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带动,推进规模化种养植(殖),大力发展优质烤烟、无公害蔬菜、特色畜禽等特色优势产业,切实助农增收,农户带动率达95%,“两个带动”作用明显。

  2013年,新村建设区烤烟种植面积为1.55万亩,占规划任务的103%,生产烟叶5.1万担,烟农收入达到6291万元;种植早市蔬菜4210亩,蒜薹6505亩,分别占规划任务的100.2%、108%,产值5147万元;培育适度规模养殖户90户,出栏牲畜2.26万头(只),占规划任务的100.4%,产值372.4万元。预计2013年新村建设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0482元,同比增加1621元,增长18.3%,高出全县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建设

  德昌积极整合中央、省、州涉农项目和资金,争取烟草行业扶持,配套建设道路、供排水工程、安全饮水、供电、沼气、垃圾池、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新村聚居点农户生产生活条件。

  2013年在新村建设区实施土地整理3.66万亩,农业综合开发10000亩,建成机耕道4条12.6公里,推广农机791台(辆);改造通村、村内道路45.5公里,硬化入户路21.5公里;修建安全饮水机井1口、集中供水池15处、铺设饮水管网20公里,解决了聚居区(点)及周边2000多户10000余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架设电线53公里,安装S11-200KVA变压器4台、S11-100KVA变压器3台、户表797户;新建沼气池756个、垃圾池95个;绿化道路29公里、庭院2068户;修建排污管网17公里、排污处理站2个、化粪池80个。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德昌以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拓展“1+N”标准,打造“计生、便民、土地、组织、文化、科技、卫生、环境”八大平台。2013年,建成村级活动中心3个、公共厨房6个、公共厕所6个、体育健身场地4个,占规划任务的100%。

   基层组织建设

  德昌结合村两委换届,选好配强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领导班子,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实现基层党组织活动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强化村级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全面推广“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不断完善村级事务管理规范化建设,民主议事决策公开透明,完善村务公开制度,规范村务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间和程序,落实群众对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党务、政务、村务全面公开,村民满意率达99%。

  强化村级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基层组织在提供致富信息、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和劳务输出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有效开展公益性服务,通过劳务输出、技能培训普遍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培训各类务工人员2955人/次,劳务输出3500人,新村技能培训率达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