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亲非故收留七旬老哥哥 成都好人27年写下一个义

25.09.2015  10:58

  十几天前,龙潭寺年近八旬的杨军华婆婆生病住院,临出门前,她专门把跟她一起住的二媳妇黄女士叫到跟前,“我这一去,不知还能不能回来,你们大伯……”懂事的黄女士连忙接过话,“妈,你放心,我们会照顾好大伯的”。

  杨婆婆口中的“大伯”,并非她丈夫的兄弟,而是丈夫四弟在60多年前的一个结义兄弟,名叫王仁远。1988年,73岁的王仁远无亲无靠,被杨婆婆收留在家,至今已有27年。

  “”是什么?

  释义 正义;合乎正义或公益的;情谊;因抚养或拜认而成为亲属

  “”在何处?

  眼泪 得知王仁远老人处境窘迫想搬到自己家时,杨婆婆没有犹豫:“我跟他说‘大哥,你眼里进沙子了吗?哭啥子。多个人就是多双筷子,你搬来就是。’

  钞票 杨婆婆的儿子王林摔伤后,王大爷拿出存了许久、已经发霉了的两张百元钞票,递到王林手里,“拿着去买烟抽。”回忆及此,王林笑中泛泪,“这个钱我晓得情重,当时我俩眼泪花都包起了。

  感叹号 对于在杨婆婆家生活这27年的感受,王大爷写下了“很好”“非常满意”,并在这两个词后面,用力补上了感叹号。

  百岁

  白发转青 多亏了杨婆婆照料

  昨日,百岁老人王仁远(户口簿显示已满99岁,当地习惯以虚岁100计)坐在龙潭寺一处农家小院中晒太阳。虽然最近几年老人耳朵有点背,口齿也不太清楚,但头发连同胡子却神奇地由白变黑了。周围邻居都说,王大爷百岁高龄,居然无病无痛,这“多亏了杨婆婆27年来的细心照料”。

  虽然说话费劲,但王大爷思维清晰,他用笔微微颤抖着写下了自己与杨婆婆一家的渊源:王大爷是崇庆县(崇州市旧称)人,后来到成都市区求生活,由此与杨婆婆丈夫的四弟相识,“在患难中互相帮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因此结拜成了兄弟,并跟这个家庭熟悉起来。退休后,无亲无故的他先在杨婆婆小姑子家住了两年,后来又自己租房住了四年。

  接纳

  “多个人就是多双筷子,你搬来就是

  杨婆婆的小女儿王青至今记得王大爷到家里来的情景。当时,王青去老人的出租房坐坐,却得知房东不打算再出租房子,请王大爷在一两天内搬出去。而王大爷身上只剩下了几块钱,很是窘迫。王大爷托王青给杨婆婆带话:“我租了房就没生活费了,能不能到你们家住?

  当时杨婆婆的丈夫已去世,但听到此事后她没有犹豫:“我跟他说‘大哥,你眼里进沙子了吗?哭啥子。多个人就是多双筷子,你搬来就是。’

  “当时确实没想那么多,就想到他一个70多岁的人没个去处。”杨婆婆坦承,当时自己根本没想过他生病怎么办,会不会惹上麻烦,“就觉得他需要照看,没当他是外人。

  儿子儿媳在外做生意,照料王大爷的重任就落到了杨婆婆身上。刚开始,王大爷不好意思让杨婆婆帮忙洗衣服,总是笨拙地自己动手,“我就对他说‘你不要动,我应该做,你比我年龄更大,我当你是一个尊敬的大哥’。

  对于在杨婆婆家生活这27年的感受,王大爷写下“很好”“非常满意”,并在后面用力补上了感叹号。

  相处

  “当他家人,让着他

  家人之间难免磕磕碰碰,何况一个“外人”。总结相处这27年的秘密,杨太婆只用了一句话:“当他家人,让着他。

  其实,在认识王大爷的人眼里,王大爷的脾气有点怪。“比如菜不合他胃口,他就把碗敲得当当当的。

  对付王大爷发脾气,杨太婆从不跟他吵闹,“我就是假装没看见”。

  “我们待大伯好,大伯待我们也好。”杨婆婆的儿子王林说起这样一件事:2011年的一天,王林搭乘电动车时重摔在地,满脸是血。一瘸一拐回家时,遇到王大爷牵着狗儿在家附近理发。

  看到王林受伤,老人连头发都顾不上理完,就起身跟在王林后面。小狗用力拽着绳子想往反方向跑,老人颤巍巍地跟狗较着劲,硬是和王林一起回了家。王林问老人:“大伯,你继续弄头发嘛,急着回来干啥子?

  老人看看王林的伤,也不追问,只是默默回了房间,半天才出来。手里紧紧捏着两张已经发霉的百元钞票递到王林手里。王林望着老人问:“大伯,你存了那么久的钱,给我干啥子?”老人沉默了几秒后,回答“拿去,拿着去买烟抽”。

  昨日,王林把手搭在王大爷的肩膀上,呵呵地笑着眼中却泛出泪来说:“大伯心好,心疼我,这个钱我晓得情重,当时我俩眼泪花都包起了。

  托“

  “像对我和你爸那样对他

  本月中旬,杨婆婆重病住院,她对每个儿女都说了同样的话:我照顾了你们大伯20多年,他吃惯了我做的饭菜,现在我病了,你们一定要把他照顾好。如果我有个三长两短,请一定像对我和你爸那样对他……

  27年前王大爷来到家时,杨太婆刚刚寡居不久,当时有没有担心旁人说闲话呢?杨婆婆回答:“只要行得正,坐得端,就不怕,也没得人说。

  王林说,母亲早就有交代,在给她和爸买墓地时,一定要把我大伯的墓地跟他们买在一起。

  在与成都商报记者笔谈之后,王大爷向王林招了招手。王林赶忙把耳朵凑在老人的嘴边,老人含糊地说了三个字:“薄荷糖。”“好!”王林大声回答,立马跑到路口小卖部买回一包薄荷糖,拿出一颗放在老人手心,并大声询问:“大伯,写这么多字,你累不累?要不要去睡一会?”老人将糖放在嘴里,笑着摇了摇头。 成都商报记者 梁梁 摄影记者 王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