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推进以“巴山新居”为抓手的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综述
2011年以来,我市在推进以“巴山新居”为抓手的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中把新型城镇化建设理念注入其中,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在“统筹城乡”理念主导下有效实现新型城镇化的路子。
让农民就地变市民
2013年,巴中市城镇化率35.9%,低于四川省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
2011年9月,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战略,核心是在巴中城乡(尤其在广大农村)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联动,达到实现同步全面小康目标。
市统筹城乡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明认为,以35.9%的城镇化率论,巴中市目前的城市人口大约在140万人左右,其余260万人主要散居在226个建制乡(镇、办事处)以下的广大农村,如果用10年时间让这260万人中的50%以上实现聚居,又可实现130万人的城镇化。即使从静态角度看,到2020年,巴中市也可以达到四川城镇化率平均值。
在这种思路指导下,我市提出“四级城镇体系”建设构想。即:1个中心城市(巴中主城区)+3个副中心城市(三个县城)+40余个重点镇及180余个乡场+180个中心村及2380个聚居点。这个构想的亮点在于通过“180个中心村+2380个聚居点”的建设,达成“农民就地变市民”目标,市委将其称作“新型城镇化的底部基础”。换句话讲,这些中心村与聚居点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如果把城市比作一座大厦,它们就是这座大厦的“底座”。
让农村快速融入城市
平昌县城位于巴(中)河与通(江)河交汇处。近几年,平昌县城人口猛增,已从10余万人的小城镇发展成为近30万人的中等城市。平昌县城北面和西面方圆300平方公里范围内各乡(镇)的交通、生态、能源、水土条件较好,是该县传统经济腹地。从2011年开始,该县开始在这一区域推进以“让农村快速融入城市”为目标的新农村建设。
日前,记者从平昌县城出发,向北到元山,然后向西到得胜,转南到驷马,再向东到坦溪,最后回到县城。沿途经过通木、中岭、巴灵、民意、石马、创举、元峰、天生等十多个中心村、聚居点,全部是平昌为打造“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品牌而重点着力的地方。在这些地方,“巴山新居”很吸引眼球。更吸引人眼球的是那大片大片的农业大棚以及大棚内那些生机勃勃的蔬菜、花卉……尤其在驷马镇,记者看到了一个颇具规模的清洁能源基地。据了解,这是平昌布局的三个产业园之一,另外一个机械制造园和食品饮料产业园分别布局在县城其他两个地方。
从“统筹城乡”角度看,“县城——元山——得胜——驷马——坦溪——县城”这个圈层实际上是平昌城市建成区的延伸,也不妨称其为县城的“后花园”。未来若干年,在这个圈层内,以建成区为龙头,以重点镇、中心村、聚居点为支撑,将集聚平昌最多人口、最大经济产能、最繁荣的城市文化、最便捷的交通基础条件。然后,这些人口、产能、文化又将向更宽、更深、更大的圈层和领域推进,然后辐射带动其他地域发展。
建设“巴山新居”的两个要件
“规划布局”和“群众自愿”是我市建设“巴山新居”两个要件。“群众自愿”,即意味着“群众主体”,不但显示着这项民生工程的生命力,而且决定着新居建设大部分资金有了着落。
研读市统筹城乡办公室提供的《巴中市“巴山新居”十年规划(2011——2020)》,可以发现规划布局“巴山新居”的指导思想切合实际。我市属于秦巴山区,各地环境条件、产业条件差异很大。因此,《规划》将“巴山新居”进行“四区、三通道”(高山区、深丘浅山区、丘陵区、城郊区,交通大通道、河道通道、旅游通道)的分类布局很有特色。平昌“县城——元山——得胜——驷马——坦溪——县城”圈层的新居布局则涵盖丘陵区、城郊区、河道通道、交通大通道、旅游通道等5种类型。
按照《规划》,全市将在2011年至2020年10年间完成41.39万户贫困户、受灾户、避灾避险搬迁户的新居建设。但在这40多万户中,有6.25万户有意愿到城镇购房或建房落户,有6.21万户愿意在原址上进行改建或散居。我市的政策是“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因此,全市规划建设“巴山新居”的总户数的确切数据是28.93万户,10年共需要动态投入资金700亿元,其中农户自主投入330亿元,约占总投入的65%。
刘明说,“巴山新居”建设,农户投入是关键,这不仅仅是资金的问题,更多体现了群众的意愿。只有在群众自愿、自主前提下,“巴山新居”建设才有意义,也才更顺利。
用现代产业支撑"巴山新居"
我市是传统劳务输出大市,2000年以来,常年外出务工人员在110万人以上。以巴州区羊风乡楼房村(尚未进行新村建设)为例,总人口1060人,800余人外出务工。
“巴山新居”可以吸引大量外出人员回流,同时吸附现代产业落地,然后支撑新农村良性发展。平昌县仅在元山——得胜一线就集聚了全县40%以上的养殖大户。随着养殖业的兴起,国内著名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温氏集团和雨润集团也于2011年在平昌落户。
作为传统农业地区,我市工业基础薄弱,因而,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就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抓手”。这一点在规划中显得很突出,强调在推进每一个中心村、聚居点建设的同时都要有一个产业发展规划,所规划的产业都必须充分考虑当地资源禀赋、产业传统、人文特色等元素,涵盖核桃、巴药、生猪、土鸡、果蔬、茶叶,以及通江银耳、南江黄羊、七彩林业、乡村旅游等多种涉农特色产业。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基地、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以及品牌、市场。建设“巴山新居”为抓手的中心村、聚居点,对于人口、土地、技术等农业生产要素的集聚作用极大。以中心村为例,一般可以集聚人口250户、750——1000人,这相当于过去一个中等乡场的人口规模。今年1月9日——13日,重庆举办渝洽会,巴中市以“巴食巴适”作为巴中市所有农产品的通用品牌,获得较大成功,为巴中农产品,尤其是特色农产品走向大市场,形成大流通格局开了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