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对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进行安全检查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将于10月1日正式施行。9月,成都市将开展为期一个月集中宣传新《食品安全法》活动。作为安全食品的重要源头,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也颇受瞩目。近几日,一场针对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质量安全检查的行动在我市正式打响,记者跟随密集出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执法队伍,走进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大田基地,看各个环节如何严把质量关。
狠抓源头
构筑农产品安全第一道防线
化肥、农药、种子……这些都被称为“农业投入品”,它们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道关。高度剧毒农药、限用农药、假农药等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威胁很大,必须坚决打击。
随便走进成都市场上一家农资经营商铺,就会看到经营企业张贴了质量承诺书。
“一方面通过加大查处力度,将假劣农资清理出去,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各种形式引导企业自律。”市农业执法总队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严防高毒、高残、违禁农业投入品流入农产品生产环节,强化监管关口前移,全市市、县、村三级都对执法人员实行了乡镇、农资经营店分片包干责任制。其中,全市14个二、三圈层区(市)县均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科(办公室)并配备专职人员,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等工作;在146个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增挂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站牌子,并各落实2名专职技术服务人员,负责片区日常巡查、产品检测、产地准出制度执行、安全知识宣传工作;乡镇政府(涉农街办)全部确定了监管机构,安排了2名以上专兼职监管员,村(涉农社区)配备1名协管员,开展农产品产地质量安全监管巡查、知识宣传及质量安全信息报送工作。
同时,以严厉打击假劣和违禁农业投入品为重点,全年不定期组织开展“瘦肉精”“三聚氰胺”、非法添加等专项整治行动,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2014年全市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开展执法检查8003次,组织实施专项整治行动19次,检查投入品生产经营企业27287家,检查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3640个,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283起,没收假劣农资产品113289公斤。
强化检测
把好农产品“出口”关
除了农产品的生产关口外,其“出口”关也异常重要。
彭州蔬菜基地的蔬菜在出发前往濛阳农贸批发市场前,还必须有一个程序要完成,那就是到附近农产品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站(室)进行农残检测,只有检测合格,获得产地准出证明,才能进入批发市场和商场超市销售。
成都市农委的消息称,为了把好“出口”关,全市每个区(市)县和乡镇都配备了快速检测仪,每天、每月都有例行监测……除了对投入品市场、生产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各种有效的质量检测才是保证市场安全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成都市还建立了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检制度,全面开展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检。目前,例行监测已覆盖蔬菜、水果、食用菌、肉类、茶叶、生鲜牛乳、禽蛋七大类主要农产品,监督抽检实现对“三品一标”认证基地和产品全覆盖。2014年,全市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2552批次,合格率99.3%;监督检测1238批次,合格率100%。
与此同时,全市14个二、三圈层区(市)县已有12个区(市)县推进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项目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崇州、彭州、邛崃、金堂的县级检测中心已获认证并开展工作;双流、都江堰等6个县(市)的县级检测中心建设已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