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新居”成为巴中市扶贫攻坚重要突破口
土坯房拆了,好生活近了
――“巴山新居”成为巴中市扶贫攻坚重要突破口
眼下的四川巴中,正是“夜雨涨秋池”的季节。粉墙黛瓦、错落有致的巴山新居,镶嵌在层层叠叠的彩林深处,酷似一幅动人的水彩画。
位于川陕交界、大巴山南麓的巴中市,过去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腹地,长期以来都是四川秦巴山区扶贫攻坚的核心区域之一。2011年,继四川省“牧民定居”“彝家新寨”工程之后,一场以“巴山新居”建设为重点的全域脱贫之战正在莽莽大巴山中纵深推进,为革命老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科学规划引领 让老百姓“聚得拢”
平昌县元山镇通木村过去是有名的贫困村,农民的住房差、收入低,日子过得苦。65岁的村民杨庭广一家5口人,以前一直住在低矮潮湿的土坯房里,“下雨天晚上根本就不敢闭眼,屋顶漏水,土坯墙还时不时地垮下一块,吓得一家人心惊肉跳”。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一直是杨庭广一家的梦想。
“去年,县上还组织我们去汶川县的地震重建点考察,人家那房子盖得好啊!”杨庭广说,可通木村受地震影响不大,要大家把以前的土坯房拆了重建,村里人还是顾虑重重,“钱都拿去盖房了,怎么生活呢?”
“以前解决农村行路、饮水、上学、看病等问题,都是‘头痛医头,脚疼治脚’,虽然农村的面貌在逐步改变,但农民总抱怨‘经不起折腾’。”元山镇党委书记谢建华说,“巴山新居”工程实施后,涉及的各个部门都拧成了一股绳,大到聚居区选址、布局,小到农户的户型、资金补助,都有详细的规划。
老百姓没了后顾之忧,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一年来,元山镇全镇1578户农村危旧房屋,有1486户完成了改造和重建。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新房采用统规统建的方式。以杨庭广家168平方米的房子为例,他家自筹资金12万余元,政府补贴了两万元。
公共服务延伸 让老百姓“住得下”
通江县诺水河镇“巴山新居”聚居点里的小学,200多名学生在修葺一新的学校里打乒乓、做游戏;不远处的村卫生室里,医生陈诗均正给几名前来买药的村民量体温、测血压;聚居点里的水泥路、院户路、石板路四通八达,就像城里的小区一样。
“如果居住条件改善了,但出行、办事还和以前一样困难,那我们照样坐不住。”诺水河镇梓潼中心村村民何明贵提起“巴山新居”喜不自禁,“现在住进了中心村,公路通到家门口,只要一个预约电话,存钱、贷款、各种证件在村活动室就能办理,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心。”
去年以来,巴中市积极探索贫困地区统筹城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方法、新经验,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实施以新房舍、新产业、新设施、新风尚为主要内容的“巴山新居”工程,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城乡一体化。
目前,巴中市已初步建成11个连片扶贫开发示范片,建成8个特色镇、13个中心村、954个聚居点,形成“巴山新居”3万多户。
产业围绕新居 让老百姓“富得起”
“要把蘖生的枝桠都掰掉,果子品质才好,产量才高。”陈继中一边给记者介绍科学种植的方法,一边麻利地为高产西红柿修枝。陈继中今年53岁,是平昌县中岭村农民,让他没想到的是,过了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到了“知天命”年纪却成了懂技术的“新农民”。
“我们这儿有句老话叫‘远走不如近爬坡’,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挺好!”去年,一家生态农业公司到中岭村落户,陈继中的两亩土地流转给公司后,又到公司上班,通过培训,他已经基本掌握了生态农产品种植技术。如今,陈继中家4个人都在村里的农业公司上班,加上土地流转的收入,他家一年的收入近10万元。
“贫穷的乡村不是美丽乡村,如果农民一年到头还是吃不饱穿不暖,就算居住环境再美,也难以称其为幸福。”巴中市委书记李刚说,坚实的产业基础是建设美丽巴山的根本。在“巴山新居”工程建设中,巴中始终把产业培育作为核心战略,把增加脱贫致富“造血”功能作为根本,把现代农业产业化作为扶贫的重要手段,新居建到哪里,产业就跟进到哪里,引导和支持群众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林业,从而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东 危兆盖 光明日报通讯员 鲁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