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旱来袭 巴中苦战水危机 约18.75万人饮水困难

29.08.2016  20:04

  542口山平塘、微水池干涸,18.75万人饮水困难

  8月23日,巴中市巴州区水宁寺镇三皇村,太阳炙烤着大地,知了都热得放低了叫声。

  自8月以来,65岁的村民王叙均就开始望天发愁,掐着指头过日子。与别人合伙承包的2.87公顷猕猴桃正是关键的膨果期,需要大量浇水。往年,光靠雨水就够了。今年,无雨、少雨的日子已经持续1个多月,再“喝”不上水,猕猴桃果个头就长不大,直接影响收成。

  巴中气象部门介绍,入伏以来,巴中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有的县比往年少4成。特别是从8月12日开始,巴中全市无有效降雨,遭遇晴热高温天气,白天最高气温普遍在35℃以上,最高达到42.6℃。

  伏旱来袭,巴中缺水“喊渴”——据该市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该市水利工程蓄水较往年同期减少26.75%,农作物受旱面积1.38万公顷,其中重旱面积4500公顷,全市542口山平塘、微水池干涸,因旱造成全市18.75万人、5.6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连日来,记者走访巴中多地,探访水危局之中,当地的困惑与突围。

  □本报记者 庞峰伟

  A

  现场

  庄稼缺水人喊“渴”

  王叙均实在熬不住了,雇人架了几百米长的管子,从山坡下一处年久失修的山平塘里抽水浇果园。“400元浇0.67公顷,不便宜。”但他没有更好的选择。

  其实,半山腰上还有一处更大的山平塘。“坏了有10年了,一直没修好。”每每说起,三皇村村干部王信贤总觉得太可惜。“如果修好了,眼前这片11户村民承包的10多公顷猕猴桃园,肯定就不缺水了。”

  通往山平塘的山路看上去已经很久没人走过了,路面上长满杂草,两边都是灌木和荆棘。拨开一丛丛树枝,三皇村的这口山平塘终于露出真容——的确是太破旧了。记者已看不清当年工程施工留下的堤岸护坡,周边全是长势茂密的树木,塘中还有一些积水,长满了水草。

  这样的情况,不止出现在三皇村。在记者调查的通江县麻石镇高石梯村、恩阳区渔溪镇五岭村等地,同样存在山平塘年久失修丧失功能的问题。

  巴中,地处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腹地,受历史、自然等因素影响,有3个县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个区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作为典型的贫困地区,‘十二五’初期,巴中尚有上百万人居住在高寒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和洪水淹没区。他们的生活环境、生存条件极差。”巴中市有关负责人介绍。

  每逢干旱,农田灌溉问题尤为引人关注。目前,巴中不少农村的灌溉排水设施大多建于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存在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如今,大旱让农村水利配套设施矛盾尽显。

  灌溉设施的落后欠账不是唯一问题。庄稼“渴”,尚能熬段时间。人“渴”,则更棘手。

  不久前,通江县民胜镇这个山区乡镇还曾因居民“抢水”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当地多名居民证实,每年夏天镇上都会缺水,居民生活用水成了一大难题。今年入夏以来,场镇缺水一度达10多天。为解居民用水难,民胜镇协调消防车给居民送水。没想到,在一次送水过程中,因居民纷纷争抢,导致现场一片混乱。

  有的乡镇则水质较差。8月初,巴州区曾口镇居民的自来水管道里,一连几天流出的都是浑浊泥水,无法饮用。

  B

  探因

  供水能力严重不足

  据2015年巴中市逐户调查、逐级核查汇总统计,该市有1788个村的36.6万户、131.6万人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

  巴中市水务部门经过深入调查,发现导致水困局的原因主要有四:城镇人口剧增、洪灾损毁供水设备、水源性缺水及水质性缺水。

  “水在山底流、人在半山住、下雨水长流、雨停无水用。”巴中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工会主任邱斌贤介绍,大巴山区特殊的地理状况,加之人口居住极为分散,水源性缺水十分普遍。平昌县笔山镇在周边10公里4个水源点同时取水,但还是无法完全保障居民的饮水安全。

  洪灾是巴中农村饮水的另一大威胁。几乎每年该市都会遭遇特大暴雨袭击,沿山沿河而建的供水工程和管网极易损毁。今年巴州区曾口镇居民家里水管放出的“泥水”,就是暴雨引起。4年前,一场特大洪灾更是直接损毁了当地提水泵站,导致镇上缺水达一月之久。

  最近几年,场镇规模的快速扩张和人口的集聚,导致巴中农村安全饮水面临更加严峻的局面。“饮水安全需求人口新增和转移,严重超越原有场镇和农村供水工程设计能力。”邱斌贤介绍,虽然一些乡镇采取分区域、分时段应急供水模式,但每年仍有一段时间面临缺水。

  民胜镇党委书记赵园林介绍,该镇场镇上目前常住人口约为1.2万人,而原来设计的供水系统只能满足5000人使用,从去年10月以来,通江县就没有下过大雨,干旱造成水源地红星水库的干涸,间接导致了送水过程中“抢水”事件的发生。

  曾口镇的情况类似。该镇供水站站长李义成无奈地说,供水站是在上世纪90年代设计建设的,满足3000人使用的标准,而现在场镇上已有20000人,供水能力严重不足。

  雪上加霜的是,“人口往场镇集中,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生活垃圾等废弃物污染加重,水质性缺水日趋突出。”邱斌贤说。记者在通江县民胜镇红星村4组看到,十几户人家不通自来水,只能吃山林里渗透下来的水,引到家中后再用漂白粉净化。但这种水其实已被上游的场镇严重污染,浑浊不堪。

  C

  窘境

  建设资金缺口大

  大旱当前,一些应急措施已启动。“坚持用水先生活、后生产。”邱斌贤介绍,目前巴中已在北部边远干旱山区和高海拔场镇,启用应急水源;对水源枯竭、保障能力弱的场镇和农村,及时组织消防车、水车供水。农业部门则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秋种秋播时引导农户种植耐旱作物。

  但要“解渴”,还得要解决水利设施的问题,而这,归根结底都是资金的问题。

  “缺钱!”对于山平塘损坏10年而无法修好的窘境,王信贤脱口而出两个字。

  他告诉记者,上级部门曾专门划拨20万元用于这口塘的维修,但村里测算,完全修好需35万元。15万元的资金缺口,维修工程迟迟无法开工。“村里没有任何收入,这15万元实在凑不上。”

  邱斌贤介绍,目前巴中30%以上的小型水利工程存在安全隐患,而每个区县每年能用于“小农水”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打包资金十分有限。以山平塘为例,该市共20000多口山平塘,一年仅能维修、整治700口。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亦面临同样窘境。以通江县为例,不仅当地财政投入少,甚至部分从上级部门争取的项目也不能如期完工。“十二五”期间,通江县向上级部门争取了1697万元,用于修建民胜镇供水及基础设施项目 (新建水厂),实际到位资金600万元。然而建水厂中标价为711万元,资金缺口达111万元,致使该项目自2014年3月动工至今还未完工。面对巨额资金缺口,通江县水务局乡镇供水总站副站长陈怀强很是无奈。

  巴中市水务局的数据显示,该市努力争取中央、省补助资金,积极引导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参与水务建设,上半年完成投资18.4亿元。记者注意到,骨干水库工程、城市供排水、城区堤防工程占了14.28亿元,“小农水”仅为0.53亿元。而今年1月至8月,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建设投入资金为0.96亿元。

  D

  破局

  尚需转变观念

  摆脱水困局,巴中一直在行动。“十二五”期间,该市解决了103万农村居民和17.5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在575个项目村发力“小农水”工程,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07万公顷。根据巴中市2015年出台的《水务扶贫专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计划2016年优先向贫困村安排水务项目35个、资金21.7亿元;力争新解决10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钱从哪里来?根据《方案》,巴中将大力争取国家、省级项目资金支持,充分利用专项建设基金、抵押担保贷款、融资担保等途径,筹措建设资金22亿元。目前,已到位10亿元。

  钱如何使用?坚持项目向贫困村聚集、资金向贫困村倾斜,明确农村饮水安全、“小农水”重点县等项目90%以上的资金集中用于重点贫困村。今年,巴中已新解决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建成城镇污水管网43.7公里,开工20个乡镇污水处理站,完成病险塘库整治80口,新建蓄水池370口。

  新的“治水之道”,亦是现实发展的必然之举。

  有专家认为,如果地方上能有效解决小型水利工程重建轻管、老化失修、带病运行、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后期资金难题将大为缓解。“开源节流,必须从管护上要效益。”邱斌贤说,从2013年起,巴中开始探索创新小型水利工程管护机制,明晰产权、使用权、初始水权等三权,定管护主体、管护具体、管护投入、管护监督等责任,活流转、增效益,确保已建成工程持续发挥效益。这一过程中,还千方百计引进社会资金投入到治水之战,但目前看来,困难不少。“传统的水利发展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巴中市有关负责人说,今后要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粗放用水向高效用水转变,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各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