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老区贫困户向贫困发起“总攻”

05.12.2016  21:05

 

(记者蒋作平、刘坤)川陕革命老区位于秦巴山区,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的一块重要革命根据地,曾被毛泽东称为“全国第二大苏区”。记者近日深入原川陕革命老区的核心区域——巴中市采访,所到之处是一派建新房挪穷窝、兴产业斩穷根的繁忙景象。

  “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这是当年《红四方面军军训训词》,也是红军精神的生动体现。如今,在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广大老区群众继承和发扬红军精神,在党中央新一轮精准扶贫政策春风“沐浴”下,以昂扬的斗志向贫困发起“总攻”。

宁愿苦战,不愿苦熬

  “宁愿苦战,不愿苦熬。”这是四川省通江县诺水河镇柳林村建卡贫困户李国芝写在旧房篱笆墙上的标语,字虽歪斜,却振奋人心。

  “为栽花椒树,去年我在山坡上砍荒,到处荆棘到处刺,双手流了很多血。但是,要想脱贫就不能当懒人。种花椒树跟红军打仗一样,剩我一个人也要打赢。”李国芝说。

  柳林村,位于秦巴山区最深处的一座山顶上,东边山下河边是通江县两河口乡。1932年12月18日,红四方面军入川第一仗占领两河口,迈出了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步。

  沿山而下,两公里外的半山腰,一行“扶贫先扶智 救贫不救懒”的大红标语格外醒目,山谷中为29户易地扶贫搬迁修建的新房已接近尾声。李国芝全家6口人分了新房,面积154平方米,“出几千元钱,就可搬进新房。这么好的政策,我做梦都没想到。”他说。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是易地扶贫搬迁的目标。李国芝在干部帮扶下,已启动了养牛、养羊、养猪,种花椒、土豆、玉米等脱贫计划,他告诉记者:“我每天都起早贪黑拼命干,当贫困户不光荣,好吃懒做不光荣。只有脱贫,我才有脸面。我计划5年后,年收入上10万!

  “宁愿苦战,不愿苦熬”正是当年红军精神的继承和弘扬,也与上世纪九十年代扶贫攻坚中创造的巴中精神——“宁愿苦干,不愿苦熬”一脉相承。

宁肯战死,不肯饿死

  “我的指导思想是:宁肯战死、不肯饿死。”这是四川省南江县八庙乡普照寺村建卡贫困户陈幸福的朴实话语。

  在这次易地扶贫搬迁中,陈幸福选择房屋原址加固,当地干部充分尊重他的意愿,并及时按政策补助了2万元,让他倍感振奋。

  今年59岁的陈幸福,虽名幸福,但日子过得并不幸福。因为穷,2005年老婆离家出走,说是去打工,却一去不返。陈幸福从此心灰意冷,日子越过越艰难。

  2014年被确定为精准扶贫户时,他成为巴中市委书记冯键的对口联系户。“冯书记来看了我5次,第一次看我时,给了1000元体面钱,但我觉得不体面。因为我没有搞场(意为没出息),拖了党和政府的后腿。

  自此,陈幸福天天为脱贫奔忙,“我是‘司令’。一是猪司令,去年养了3头肥猪,今年养了12头,年底可收入2万多元,今年就脱贫。二是鸡司令,政府去年给的100只鸡苗,我边养边卖,现在还有40多只。

  “今年在信用社贷款3万元,村发展基金贷款1万元,又修了个大猪圈,可养70头猪。”陈幸福信心满满地说:“我要当好‘司令’,率领两支‘部队’朝着小康前进!

明年你们再来看,我保证不是贫困户了

  “明年你们再来看我时,我保证不是贫困户了。”在座谈时,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水宁寺镇龙台村李国成邀请记者明年再去他家作客。

  李国成家中6口人,在这次易地扶贫搬迁中,他分到一套150多平方米的新房,而自己只承担了很少的费用。

  对这次易地扶贫搬迁,巴中市明确规定,严格执行“户均自筹不能超过1万”的政策,严格遵守政策规定的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建筑面积界线,确保贫困户不因搬迁“返贫”。

  今年58岁的李国成属因病返贫。20年前,虽然住的是土墙瓦房,但在农村算最好的。2012年,李国成的爱人两次脑部大手术共花费30多万元,一家人在广州打工十几年所挣积蓄全部花光,还欠了外债。

  “2014年精准扶贫时,我被定为贫困户。我是共产党员,成了党员贫困户,我的脸没处放啊!

  党中央的精准扶贫政策,唤起了老区人民决战贫困的空前热情。去年初,李国成在邮储银行贷款5万元,养鸡1200只、牛10多头,下半年赚了两三万元。今年初,他又向银行申请贷款70万元,与养殖企业合作,建标准化养殖基地1200平方米,计划全年出栏生猪800头,可赚30多万元。“今年要完成养猪1000头的计划。”李国成说。

  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脱贫的失望甚至绝望。记者在秦巴山区所见的贫困户,没有一个愁眉苦脸的。

  “太阳出来像明灯,红军与我心连心,大家齐心团结紧,挖掉穷根栽富根。”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当年传遍秦巴山区的红军歌谣,正在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