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选好用好“第一书记”

09.09.2015  16:35

8月31日,巴中市出台《扶贫攻坚驻村“第一书记”管理办法(试行)》,从推荐选派、教育培训、监督管理、考核评价等方面建章立制、清权明责,确保驻村“第一书记”选优训强、管好用活。

  坚持人岗相适,既选“能人”又派“硬人”。严格选派标准,按照思想好、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实的基本要求,着力选派对“三农”有真感情、擅长打硬仗、能啃硬骨头的优秀年轻干部担任“第一书记”,让贫困村和后进村能借上劲、使上力。严格选派程序,实行部门(单位)党组(党委)和组织部门双重审核制,确保选派到村任职的“第一书记”具有坚强的党性、过硬的能力和优良的作风。严格依村选人,坚持“穷村派经济干部、弱村派党群干部、乱村派政法干部”,统筹确定“第一书记”拟任人选,实现建卡贫困村、软弱涣散村、灾后重建村全覆盖,确保“第一书记”与任职村同频共建。全市选派的891名“第一书记”中,70%以上是各部门(单位)年富力强的中层干部,个别部门(单位)选派副职领导或副县级调研员担任“第一书记”。

  围绕扶贫攻坚,既教“理论”又讲“实践”。务实制定培训规划,把“第一书记”教育培训纳入市、县(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分级开展上岗培训和年度轮训。务实开展上岗培训,市、县(区)委组织部会同直工委、扶贫移民局等部门,按照“干啥学啥、缺啥补啥”的原则,将“1+6”扶贫开发作为“第一书记”上岗培训主要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市委组织部制定《2015年精准扶贫干部培训工作方案》,对开展“第一书记”上岗培训作出全面安排。务实推进传帮带,除举办专题培训班、以会代训等外,深入开展县乡领导班子成员与“第一书记”结对帮带活动2630余人次,使“第一书记”说话更内行、办事更有章法、指导扶贫攻坚更有底气。

  坚持目标导向,既思“加压”又谋“减负”。注重目标定位,将“第一书记”应履行好的四个方面职责任务,具体化为重点谋划推动“九件事”、突出当好“八大员”;县(区)和乡镇(街道)结合制定五年扶贫规划和年度减贫计划,逐村细化“第一书记”年度工作目标,签订目标责任书。注重日常管理,以乡镇为单位建立“第一书记”工作档案,督促“第一书记”自觉遵守调查研究、工作日志、工作月报、勤政廉政等制度,每月在村工作15天以上,做到勤接地气、勤听意见、勤干实事、勤于动手。注重激励保障,完善定期走访、巡回指导等制度,定期与“第一书记”交心谈心,为他们疏解压力、加油鼓劲,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具体困难,激励他们真心干事、务实干事、干净干事。市财政预算经费8737.5万元,专项用于驻村帮扶工作。

            严格督查问效,既看“业绩”又访“口碑”。督查对象公开,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级对全市选派的891名“第一书记”进行媒体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督查要求公开,从建强基层组织、推进扶贫攻坚、联系服务群众、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等8个方面量化考核指标,每月开展一次专项督查。8月中下旬,市委组织部牵头,对89个市级部门选派“第一书记”履职情况进行了首轮全覆盖督查,对64个县级部门(单位)选派“第一书记”履职情况进行了随机抽查,查摆整改了到村工作时间不够、涉农政策法规不熟、精准帮扶推进不平衡等突出问题。督查结果运用公开,实行述职评议、不称职召回、定期推优等制度,将实绩认定和民主评议结果作为“第一书记”晋职晋级、职称评定、评先评优、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今年以来,全市先后宣传表彰优秀“第一书记”12名。(巴中市委组织部)